图:2021年6月2日,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在青岛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

    

说到“看云识天气”这个老话题,大家都不陌生。然而,说到“观云测地震”这个新概念,恐怕会让很多人感到“脑洞大开”。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全睿娴女士通过大量研究案例,向世界宣告了一项别开生面的科学新论——“观云测地震”是具有理论遵循的,是可以实现的!若加上相关科技手段的辅助,会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的精确度!

毋庸置疑,面对地震预测预报这个世界性难题,全睿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地震研究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向上的重大创新,对全球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宇宙浩瀚神秘,天空变幻多端。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风云雷电、日月星辰以及洪涝、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探索步伐,以期解开更多未解之谜,并最终实现准确应对自然灾害、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

全睿娴,就是一个志存高远、心系民生的自然科学追梦人。

2021年6月9日19点47分,全睿娴作出预测:“湛江西北方的广西贵港及周边区域继续向西北方向穿越贵州,远至四川与重庆、甘肃、陕西四省交汇处,以及及附近区域在24小时内将会发生5.5至6.3级地震,湛江东北方向的广东北部至台湾范围也会在24小时内发4至5级地震,地震正在进行中,敬请相关部门及时跟踪监测,做好一切防范准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6月10日19点46分,云南楚雄州双柏县附近发生5.0级左右地震。2021年6月11日13时12分,台湾花莲县发生4.9级地震。

对照全睿娴的这次地震预测,双柏县附近的震情,竟然提前预测将近24小时!

2021年6月11日19点48分,全睿娴再次发出特急地震预测信息:24小时内,最快今晚,云南楚雄地震进一步升级至5.5级,高可至6.5级,地震正在进行中,波及范围随时扩展至四川,西藏及周边区域。

2021年6月12日18点,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发生了5.3级地震,再一次印证了全睿娴的地震预测。

通过网上检索,可以看到全睿娴进行地震预测的相关报道,例如,2018年9月5日,预测近7天全球会有3至4处相继发生6级以上地震,位置在日本东北太平洋墨西哥上下游国家,印尼以及其东南方向的海岛或海域也有能会发生。日本中部偏东南部发生6级至6.5级地震的可能性极大,这其中不排除我国相对应的沿海区域。

在当地时间9月6日凌晨3点8分(北京时间2点8分),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6.7级地震。

2018年9月8日15点16分,菲律宾棉兰老岛发生6.1级地震。而在此之前的14点11分,全睿娴已艰辛研究并做出相关地震预测。有专家指出,这样的临震预报,对引起民众警觉、争取生命安全,意义明显而深刻。

众所周知,地震预测,重在“争分夺秒”,贵在“未雨绸缪”。在时间维度上每延长一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多一分保障,不容轻视。

很多人都心怀好奇,全睿娴是如何预测地震的?原来,她的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实践、积累,另一方面在于能够观云、识云、破解云中的奥秘。

科学,原本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全睿娴深得其中三昧。在她看来,天空中的云彩尽管变化无穷,但蕴含着自身的规律和特征。比如,云出现的时机,出现的方向,云的形状,云的流动速度,云的厚度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跟地球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把握住其中的规律,再加上实践的不断印证,就能够在地震预测方面开辟新路径,实现新突破。

仅凭对云的科学观察和研判,全睿娴就能在地震预测上做出成果,我们不得不佩服她“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推崇她“想人所未想、行人所未行”的独立学术研究精神。

全睿娴表示,本人作出的许多地震预测,因受到监测点及缺乏气象卫星数据等影响,无法做到时时跟踪及数据汇总分析,往往难以锁定准确震中位置。同时囿于国家对地震预报的相关要求,在发布预测信息时,往往自己或委托朋友,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不同方式,提醒国家防灾减灾、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加强监测,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全睿娴,工商管理博士,新地震学说研究者、建立者。她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课题组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家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等。现担任湛江市汇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因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社会贡献作用明显,2019年11月17日,全睿娴成功当选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

敢破敢立,是全睿娴从事地震科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征。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界存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全睿娴经过研究发现,“板块移动”不是地震成因,是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地震归纳总结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心吸引力。

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睿娴发表文章《创新地震预测思维模式,跳出传统理论的陷阱,惊醒地震不可预测的梦话》,被组委会评为“中国地震预测新理论优秀学术成果”。

全睿娴积累了大量地震预测案例,其中,她对日本九级地震的预测,令人刮目相看。

据相关媒体公开消息,美国著名地震研究学者詹姆斯·来特根据相关数据,推测2017年上半年日本有可能发生9级以上的强震,并将相关数据提交日本相关部门。对此,全睿娴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和预测认为,在2017年6月30日以前,日本可能不会发生7.6级以上地震。事实证明,日本在2017年上半年并有发生超过7.6级以上的地震更不用说9级以上了。这场中美地震研究学者的“隔空比拼”,见证了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实力。

1999年深入研究地震科学以来,全睿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备尝艰辛。为了观察云的变化,收集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等方面信息,她经常吃饭时撂下饭碗就去观察,半夜醒来起床就去拍照,开车途中停下车来就记录情况……她的“实验室”可以是卧室、书房,还可以是飞机上、开会的零碎时间……

20多年光阴,全睿娴把能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地震预测科学研究上。她的情志和境界,正如一句古话所言:“余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当前,我国提倡科技工作者应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对照全睿娴的所所为,恰恰是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卓绝的求索,展现出一位科学“朝圣者”的灵魂高度!

                              三

面向未来,全睿娴认为,地震这项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基础科学做支撑单靠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需要国家层面支持研究课题的立项和推动,通过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出台可行的办法和意见,保障科研人员专心工作,尽早让更精确更完善的理论与技术成果,亮相于世界前沿

同时,全睿娴指出,地震预测研究涉及到气象、天文、地理、地质、物理、化学、卫星监测、大数据分析、统计、网络技术等学科,需要人才、设备、资金、政策方面密切配合。“哪一个环节保障跟不上,都可能影响到整体的研究成效。希望国家给予重视和支持,让地震预测这个世界难题,变成中国的优势课题,为世界防灾减灾贡献中国力量!”

近年来,全睿娴学术成果丰硕,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人气和影响力,并获得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机构授予的“引领中国2015十大科技人物”“中国百名杰出创业女性”“诚信企业家”“全国敬业奉献劳动英模人物”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