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本篇文章3741字,读完约9分钟

     古旧书画在传世的过程中,由于收藏保管不善造成受潮发霉、污迹满目、虫蛀鼠咬,以及绫绢和纸的自然老化都会使书画产生破洞、糟朽断裂等,如果不及时修复,就会影响古旧书画的寿命和艺术价值,会朽烂而毁之一旦。

       古旧书画修复既要求经过历史考究的修复计划,又需要极其高超的修复技艺和细心、耐心,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传统的书画修复技术仍然无可取代。

       如今,更多的手艺因为文明的更迭而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书画修复这门手艺在缓慢节奏中所触发的感动,在这个时代尤为难得。

一代宗师陆文耀

 

陆文耀的高徒书法家高壁

 

陆文耀(右)和高徒书法家高壁

 

陆文耀(右)和高徒书法家高壁

 

       稀世国宝“起死回生”

陆文耀在指导弟子池望兰裱画

 

陆文耀在示范弟子池望兰裱画

 

       视点穿越聚焦到40多年前某天,上海文管会办公室,宁波天一阁送来仇英的全景青绿山水图绢本,碎片一包,面对如此艰巨的修复任务,他被委以重任,80天没日没夜的潜心“手术”,他不负众望,巧夺天工地让这幅稀世国宝重现了清新明丽,生机勃发的尊容。

一代宗师陆文耀

 

一代宗师陆文耀

 

一代宗师陆文耀

 

       一卷牒文出土时像一团“泥土”,无法辨认,经他精心修复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令世人震惊;一堆起酥的碎纸片,上面的图案已面目全非,经他之手再现了当年的风采神韵;一幅价值连城但破损不堪的古山水画,在他手上“起死回生”。

       在一次中日交流活动中,他以鬼斧神工般技艺,修复了清代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华喦的《新罗山人花鸟册》,让东瀛同行躬身叹复。有感于他在书画文物修复领域的业绩和知名度,当时上海电视台的文化生活频道,破天荒地介绍了这位向来低调的一代宗师修复《青绿山水图》的全过程,并在该频道与曾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同频共振。片子播出后,引起了业内外的震动。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还是他!独自将闻名遐迩的朵云轩收藏的文征明书法超大中堂(长1丈6,宽2尺半)进行了修复,40天完美呈现了出来。

       由于他在古书画修复方面的卓越成就,因此获上海文管会文物修复最高质量奖和终身名誉奖,也因此被公认为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国家文物修复宗师。他就是技艺超群,一位贯穿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能与古人交流,心意相通的大师;能让古字画起死回生,重新“活”起来的上海文管会国家一级文物(书画〉修复大师陆文耀(耀圣)。

       吾随物性 以手摹心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修复古代书画是一门苦差事,却又不可或缺。对于许多古旧书画来说,只有经过修复和装裱后,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文物原有的面目。据文物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国目前有1000多万件老化残破的书画文物亟待修复,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却只有几百人。而其中,身怀绝技的一代宗师陆文耀则是顶尖高手。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面对修复每件古字画作品,他认为首先需要对其保存状况和残损情况做专门的科学分析,对能否复原的部分甄别处理,并根据每个作品的历史与艺术特点设定最为合适的古色保存和画意复原标准,在最低限度的介入条件下实现科学的保护处理和画面的艺术统一。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身躯伟岸,面如重枣,皮肤黧黑的陆文耀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20出头就供职于上海文管会文物修复部修复古字画,这一“修”就是几十年。在其“修途”中,先后抢救和修复的古字画不计其数,例子举不胜举,但涉及私密,这里不便过多渲染。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期间,他还以颠覆性的理念与独特的切入点入手,独辟蹊径发明了古善本鉴临法,修复、挽回失落的文明。

丰碑未勤,盛业不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文管会职能的转变,一代英才却游乎沉默之乡。要想将古字画修复工作做好,还需较高的书法绘画水平;懂美学,对历史了解,对画家的风格了解,顺从画意,与字画融为一体,多方技能掌握后才能胜任工作。

       于是乎,陆文耀开始独立研究古代名家字画,修复了“草圣”怀素的真迹,刻苦钻研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及张旭、怀素、赵孟頫等大家的书写方法,进而逐一甄别历朝历代所有“丰碑”的书写方法,独创了曜圣颠覆性执笔法——“入纸三分”书写法。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学习书法,就一定要知道笔法。时大家所看到或者学习书法时用的执笔法是腕平掌虚,指实掌虚。凡学书者,尤其是写楷书的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拿笔方法。

       而“颠覆性执笔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拿筷子吃饭有暗合之处,就是拿笔的样子和拿筷子有点相似,这种拿毛笔的妙用又和气功有着自然的联系。即拿毛笔的手形或者叫样子不一样;用这种方法写书法就是舒服,想要自由的写书法,或者要想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只有这种执笔方法能够做到。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门下弟子 出类拔萃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长期的文物修复工作,独立研究古代名家字画精品,使陆文耀能遍览古代名人字画,深谙笔法於胸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瞬间辨认书画的出处、年代及真伪。达观之人,考幽明于人神兮,妙万物以达观。其门下弟子往往能出类乎平庸,而拔萃乎玉帛。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高徒书法家高壁教授师从陆文耀3年习字,一代宗师首先改变高壁的执笔之法,然后让其大量临摹赵孟頫墨迹,如《前后赤壁赋》、《行书千字文》、《洛神赋》、《秋声赋》、《归去来兮辞》等,通过掌握赵孟頫笔法,进而参悟古人笔法。再经过大量的章法训练,而后神彩自出。高壁能洞悉古人笔法,书艺渐入化境,每逢作书,物我两忘,心手双畅。其金文如铁如铸,盛鼎之气,浑然而自足;其行楷无为而有绩,忘怀而形满,气韵天成;其草书泯规矩于方圆,合情调于纸上,满纸云烟,尽显性情。其笔法,或长袖舞天,或竹叶飘虚,时龙行于天际,忽飘遥若秋风之落叶,归根而自已;使高壁作八尺大字,挥如椽之巨笔,若写轻蝇之小楷。书道天成,通灵善化。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书法家高壁的作品

       今年元月,由于高壁书法艺术的独特造诣和精湛魅力,被聘为辽宁大学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高壁作品之所以能如此出神入化打动人,除了他特有的悟性天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他的身后站着高人陆文耀。

       提按之间 芭蕾之美

陆文耀的另一位高徒11岁的女学生胤和

 

       陆文耀的另一位高徒11岁的女学生胤和,母亲第一次带她去见师父,“师父身材高大,面容不怒自威。”给她不小的震惊。“第一次见到师父并未要求我写字,只是聊了很久的天,然后看看我的手和眼,对妈妈说,这小孩能写字,我两年能让她写好!”

胤和的作品

       此前,胤和从未接触过书法,暗忖可能学不好。对此,师父陆文耀手把手地从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开始授基本功,从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行书千文》、《心经》入手,苦练书法中悟得;书必有神、气、肉、骨、血五者缺一不可。通过大量的练习,结合赵孟頫笔法,陆文耀还为胤和独创了“曜圣体”小楷。很快胤和在学校崭露了头角,为学校书写宣传中学生禁毒的书法作品。同时,她还用小楷给云南学生写长信,并在学校礼堂展示,赢来了一片掌声。

胤和

 

       在跟随陆文耀习字八个月时,她参加了浦东新区第15届学生书法比赛并获三等奖。陆文耀语重心长对胤和说,曜圣文化的经典精髓,就是写出来的字有神韵、有生命、有关联。今年春节前胤和还在师父的蚕丝长绢上分别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如今,从师两年,胤和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己掌握赵孟頫笔法,峰芒初露,仿佛天降灵芝,五指持笔若凤头传动,缣缃之上,提按之间,无不是芭蕾之美。

 

       传承千古 翰墨精神

    “在古代,一笔优秀的书法在科举考试中可以占尽先机,这也是古代文人无一不刻苦专研的原因,有明确的利益驱动。但现在,没有人愿意这样去付出,所以清朝之后,书法反而开始一路走下坡路。”

一代宗师陆文耀和高徒书法家高壁(右)与静安区书协彭建城(中)副会长

        陆文耀坦称,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都可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博大深邃。

高壁与静安区书协彭建城(左)副会长

       在陆文耀看来,文明,以文载道,书法则以枯、湿、浓、淡的线条和墨色变化,传递书写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及他读这段文字时的内心波动。对于书画艺术,眼下无疑是几千年来最好的时代,千年大观瞬间呈于眼前,过去国兴而有草书,今天国兴必将会有大家倍出。不再沉默,必将抚情效志,知类以教,乐夫天命无愧于时代。

一代宗师与同行在切磋书艺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他说。

    “古旧书画修复,其实就像医生给患者做手术,需要针对古旧书画具体的“病情”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也需要保持一颗匠心。

       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毫无疑问应该传承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