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Zbk7655 4小时前 阅读数 3 #滚动资讯

【文章开始】

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咱们国家的经济啊,现在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扩大内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啥这么重要?简单说,内需就是国内的需求,包括咱们老百姓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citation:1]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大,部分国家内顾倾向上升,我国面临的外部打压遏制也在升级,外贸不确定性显著上升[citation:1]。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就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都知道内需重要,但为什么有时候感觉使不上劲呢?这背后其实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 内需不足,到底卡在哪里?

当前我国内需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国内需求增长仍面临诸多制约。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一是老百姓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还没被充分满足。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想要更多个性化、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但现有的供给有时候跟不上这种变化[citation:1]。
  • 二是收入和预期的问题。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那么稳固,一些人就业和增收面临压力,企业也还有经营困难。居民收入预期不稳,自然不敢大胆花钱,这制约了消费能力的提升[citation:1]。
  • 三是资源要素流动还不顺畅。一些地方存在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比较大。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的释放[citation:1]。

?? 扩大内需,我们能从哪些地方下手?

知道了问题在哪,接下来就得找办法。扩大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

  • 首要的是稳住预期,提升信心。预期是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稳定的预期有助于提升消费与投资倾向[citation:2]。党和政府已经释放出诸多引导社会预期的积极信号,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等[citation:2]。宏观政策需要更加积极有为,比如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citation:1],让企业和老百姓对未来更有底,才敢消费、敢投资。
  • 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优化分配格局。收入是影响内需潜力释放的根本因素[citation:2]。所以思路很明确:
    • 在初次分配环节,要努力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
    • 再分配环节,核心是“提低、扩中、限高”,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来缩小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citation:2]。
    • 此外,还要通过加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消除行业垄断,不断缩小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citation:2]。
  • 关键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果大家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才更愿意把当下的钱花出去。因此,要:
    • 继续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
    • 实施育儿补贴发放机制与托幼一体服务建设,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citation:2]。

?? 投资与消费:如何形成良性循环?

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相互促进。

  • 消费是基础。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citation:8]。要大力提振消费,特别是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citation:2],因为他们有了钱,更可能直接转化为消费。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比如文旅、健康、养老这些,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citation:5],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在70%左右)[citation:5],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 投资要有效。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citation:5]。不能再搞“大水漫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要把钱投向真正能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领域。比如:
    •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投资[citation:5]。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8.9%[citation:3],这说明方向是对的。
    • 民生短板: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需要加大投入[citation:5]。
    • 新型基础设施:比如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citation:1]。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citation:8],用需求牵引供给,用供给创造需求,这样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 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相互促进?

强调扩大内需,是不是就不要对外开放了?绝对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对世界的吸引力依赖于巨大的国内市场,我国经济动力也源于巨大的国内市场。”[citation:1]

做强国内大循环,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关起门来封闭运行[citation:4]。而是要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让全球的资金、技术、人才都愿意到中国来发展;同时,也通过国际大循环来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citation:4]。比如,我注意到一些分析提及特朗普政府若对中国加征关税,可能对2025年中国出口造成压力[citation:3],这或许暗示我们更需要练好内功,但同时也要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 展望未来:新动力在哪?

寻找内需的新增长点,眼光可以放得更开阔一些。

  • 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直播电商、社交购物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消费注入了新动能[citation:1]。
  • 绿色消费:新能源车、节能家电等,既符合政策方向,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 “银发经济”: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2%[citation:5],老龄人口增加将对适老化改造、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提出巨大的需求。
  • “Z世代”消费: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和偏好,正在塑造新的市场格局。

?? 总结一下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系我国的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citation:1]。这需要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citation:1],稳定社会预期[citation:2],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并且优化收入分配[citation: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citation:2],同时也要推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citation:5],并且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citation:4]。

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但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其中还有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citation:1],这个优势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方向对了,步子稳了,内需的潜力一旦释放出来,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