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湘资本:一场P2P神话的崛起与崩塌

Zbk7655 12小时前 阅读数 1 #滚动资讯

【文章开始】

国湘资本:一场P2P神话的崛起与崩塌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号称用酒来做抵押、稳赚不赔的P2P平台,怎么就能悄无声息地卷走近亿资金,让几百号投资人血本无归?这可不是什么虚构的故事,而是几年前真实发生在深圳的“国湘资本”事件。它曾经是互联网金融界的一颗“明星”,最后却成了非法集资的典型。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它的老底。

国湘资本是谁?表面光鲜的“实业金融”典范

国湘资本网是由深圳市前海国湘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国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citation:1]。这个平台主打的是“实业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吧?它对外宣称自己专注于酒类供应链金融,简单说就是给酒厂和相关企业提供贷款,然后用酒作为抵押物[citation:2]。

国湘资本的母公司国湘集团,本身就是在酒类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企业,1996年就成立了,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做酒类批发零售[citation:1]。他们线下有“国湘酒世界连锁机构”,线上还有“中国酒世界”电商平台,看起来实力挺雄厚的样子[citation:4]。

平台在推广时,可没少强调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安全保障”。他们声称: * 抵押物靠谱:借款的酒厂要提供大量酒品作为质押,平台还说自己有专业的品酒师和风控人员来评估这些酒的价值,万一借款方还不上钱,就能通过自家销售渠道快速变现,保护投资人的钱[citation:2]。 * 收益率高:年化收益率能给到18%-24%,这在当时P2P行业里算是非常高的了,自然吸引了不少追求高回报的投资人[citation:4]。 * 有实业兜底:背后有国湘集团这个“实体企业”支撑,给人一种“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感觉[citation:4]。

凭借这些卖点,国湘资本发展迅猛。到2015年中,其平均利率高达25.17%,交易量经常跻身行业前列,近30天交易量甚至能接近1个亿[citation:4]。看上去,它似乎真的把“高收益”和“安全”结合得挺好。


华丽的包装下,藏着什么猫腻?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高的收益,钱到底从哪里来?平台真的像宣传的那么万无一失吗?

其实早在国湘资本风光的时候,就有人对它产生过怀疑。主要的疑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融”的嫌疑。 因为国湘集团本身就在做酒生意,有人怀疑平台融来的钱,其实是给自己集团或者关联的酒企用了,这就像是“左手倒右手”,风险非常集中[citation:5]。

二是抵押物的估值和处置问题。 酒这东西,价格波动大,真要是急着卖,还能不能卖出评估的那个价,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特别是当时高端白酒市场因为“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受到了不小冲击,酒企的销售业绩本身就不太行了,还款能力自然令人担忧[citation:5]。

虽然平台宣称“迄今为止,没有发生一单逾期”[citation:2],但这种近乎完美的数据本身,在复杂的金融领域里,反而显得有些反常。


突然崩塌:31人被带走,8亿资金窟窿曝光

纸终究包不住火。2015年8月27日,深圳市龙岗经侦突击检查了国湘资本的办公室,当场带走了31名员工[citation:5]。虽然第二天释放了9人,但包括公司法人代表、CEO、运营总监、技术和财务等在内的22名核心人员都被刑事拘留了[citation:5]。这个消息在当时就像一颗炸弹,让投资人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平台随后发布公告,承认了人员被带走的事实,并宣布从9月2日0时起暂停所有业务[citation:5]。这时,大家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知情人士透露,从2014年4月到案发,国湘资本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超过8亿元人民币[citation:5]。


真相大白:非法吸储与虚假标的

经过漫长的司法调查和审理,国湘资本案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法院查明,在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国湘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刘厚钦(刘某钦)以非法融资为目的,组织了一帮人运营“国湘资本”P2P平台[citation:7][citation:8]。他们向公众发布“年化收益率18%-24%”、“有抵押担保、保本保息”这些极具诱惑力的信息,吸引不明真相的投资人投钱[citation:3]。

拿到钱后,国湘集团以年利率24%至48%甚至更高的利息借贷给一些酒厂和相关企业,赚取巨额利差[citation:3][citation:7]。更恶劣的是,平台还发布了大量的虚假标的进行非法融资,光这一块涉及的金额就数以亿计[citation:3]。

经过司法会计鉴定,国湘资本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注册用户有七千多人,与银行记录相符的充值总额高达6亿多元[citation:7][citation:8]。而截至2019年11月,法院审核通过的该案集资参与名单有674人,本金损失合计高达9239万多元[citation:3]。


法律审判与投资者的漫长追损

2020年2月21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citation:3]。 * 刘厚钦作为主犯,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citation:7][citation:8]。 * 其他高管如孟凡江(孟某江)、赵莹(赵某)等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或两年[citation:7][citation:8]。 * 部分情节较轻或入职时间短、不了解内情的基层工作人员,则被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citation:7]。

案件判决后,资产清退工作也开始启动。公安机关查封和扣押了大量涉案资产,包括: * 成品酒164418箱又1255瓶,以及1578.42吨基酒[citation:3]。 * 冻结相关银行账户88个,冻结金额合计约4648万元[citation:3]。 * 查封了位于大连的一套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非住宅房产以及酒店等资产[citation:3]。

2021年,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还曾在阿里拍卖上公开拍卖本案扣押的部分酒品,总估值约1724万元,试图挽回一些损失[citation:3]。投资人能最终拿回多少比例的本金,或许可以参考一些类似P2P爆雷案件的情况,有些回款比例可能仅在投资金额的40%以内,甚至更低[citation:6]。


国湘资本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

国湘资本从风光无限到轰然倒塌,确实给了我们很多警示: *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那些承诺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的项目,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甚至是骗局。 * “实业背景”≠“绝对安全”:有实体企业背书确实能增加一些可信度,但这并不能保证其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有时甚至可能成为自融的幌子。 * 抵押物的流动性是关键:即便有抵押物,也要充分考虑其实际价值是否稳定、是否容易快速变现。像酒这类商品,其价值评估和快速变现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 监管与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此案也反映出早期P2P行业在监管和信息透明度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投资者在选择平台时,真的需要多方核实,不能轻信宣传。

国湘资本的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贪婪、轻信和监管缺失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在投资理财的路上,天上不会掉馅饼,看上去太美的事情,往往都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多一份警惕和思考。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