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证券二十年轮回:国资回归与券商航母猜想
北京证券二十年轮回:国资回归与券商航母猜想
【文章开始】
还记得二十年前那个曾经跻身全国前十的老牌券商吗?它曾经因为违规操作而消失,如今却在2025年7月悄然回归。这家名为"北京证券"的券商,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它的回归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品牌重生:从外资控股到国资回归
2025年7月23日,方正证券发布了一则简短公告,宣布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这标志着消失了二十年的"北京证券"品牌正式回归国资序列[citation:2]。
老北京证券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它是由北京证券公司和北京财政证券公司合并而成,拥有全牌照资格,承销规模多次跻身全国前十,还是中国证券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可谓风光无限[citation:2][citation:3]。但好景不长,2004年,老北京证券因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违规操作陷入严重亏损。2005年,北京市政府引入瑞银集团参与重组,随后瑞银证券设立,北京证券品牌就此消失[citation:2]。
这次回归并非简单的品牌复活。北京国资公司以约15.3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瑞信证券85.01%的股权,完成了从外资主导到国资控股的关键转变[citation:3]。这一转变背后是国际投行的战略调整——2023年瑞银集团完成对瑞士信贷的全球并购后,为满足中国证券行业"一参一控"监管要求并优化全球布局,选择退出瑞信证券[citation:3]。
北京证券的回归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北京市国资布局的重要一步。北京国资公司作为国有独资资本运营平台,核心职能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交易也被视为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的具体举措[citation:3]。
五强格局:北京国资券商矩阵成形
随着北京证券的加入,北京国资体系券商增至五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服务首都及全国金融市场的全新矩阵[citation:3]。这五家券商分别是:
- 北京证券:由北京国资公司直接持股85.01%,实控人为北京市人民政府
- 首创证券:首创集团持股56.77%,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 第一创业:北京国管作为第一大股东,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 中信建投:北京金控旗下,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 金融街证券(原恒泰证券):西城区国资委间接持股21.88%[citation:2][citation:3]
虽然同属北京国资体系,但这五家券商的股权穿透后实际控制权分属三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资委和西城区国资委[citation:3]。这种布局反映了地方国资的战略考量——通过打造全牌照券商矩阵,既能服务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可覆盖不同层级企业融资需求[citation:3]。
各家券商定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中信建投凭借行业前十实力担纲领头羊;第一创业以固定收益业务见长;首创证券依托股东资源深耕北京及华北市场;金融街证券聚焦特色投行服务;而新生的北京证券则亟待重新定位[citation:3]。
合并猜想:为何首创证券与第一创业最被看好?
证券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景下,北京国资体系内券商整合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多家券商资深人士分析认为,首创证券与第一创业的合并可能性最大[citation:3]。
这两家券商不仅实际控制人同为北京市国资委,更有一段"血缘关系":第一创业原大股东正是首创集团。2023年5月,首创集团因"一参一控"政策要求(避免同时控股两家券商)剥离第一创业股权,由北京国管接棒成为其第一大股东[citation:3][citation:4]。
人事纽带为合并增添了想象空间。2023年6月,北京国管总经理吴礼顺接任第一创业董事长,实现大股东向核心管理层的人事派驻。2025年7月21日,吴礼顺升任北京市国资委主任,这一关键人事变动被市场视为潜在整合的重要信号[citation:3][citation:4]。
合并若能实现,将产生显著协同效应。两家券商2024年合计净资产约250亿元,合并后可跃居行业中游,解决双方规模不足的痛点。业务层面,第一创业的债券承销优势与首创证券的经纪业务网络可形成互补[citation:3]。
不过话说回来,合并并非易事,涉及到系统整合、文化融合等多重挑战。证券公司的交易、清算系统差异较大,整合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citation:4]。
扭亏挑战:北京证券的当务之急
对于新加入的北京证券,短期内参与整合的可能性较低。其当务之急是破解连续三年亏损的经营困局[citation:3]。
财务数据显示,北京证券前身瑞信证券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55亿元、-1.99亿元和-1.6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6.16亿元。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仅5684.85万元,同比骤降63.81%,投行业务收入下降61.91%,经纪业务收入下滑25.62%[citation:3]。
北京证券扭亏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重建市场信誉,扭转外资股东撤离带来的客户流失;另一方面需明确战略定位,在国资体系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citation:3]。
根据北京国资公司的规划,未来将推动北京证券发挥为新质生产力融资、为耐心资本长期配置服务的重要功能,全力服务北京构建一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citation:2]。国资背景使其在服务北京市属企业融资、参与地方重大项目上具备天然优势,这或将成为扭亏突破口[citation:3]。
行业浪潮:地方国资为何纷纷整合券商?
北京证券的回归恰逢中国证券业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地方国资成为此轮整合的关键推手[citation:4]。
我们看到: - 深圳国资委主导国信证券并购万和证券 - 上海国资整合旗下国泰君安、海通证券资源 - 江苏省国资委推动"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合并"[citation:4]
这些案例显示地方金融资源整合正成为行业趋势。国盛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婷婷指出,同一地方国资实控券商间的合并可能成为主要方向。一方面可形成经营合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股权关系明确,合并重组流程相对简单[citation:4]。
政策层面也为整合创造有利环境。2024年新"国九条"明确支持券商通过并购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目标是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证监会的"并购六条"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支持券商整合[citation:4]。
但具体到北京国资体系,整合路径可能需分阶段推进。有分析认为,应优先合并第一创业与北京证券(业务互补性强,整合难度低),形成特色型券商,重点发展"固收+资管"业务;然后再与中信建投、金融街证券整合,打造综合型券商集团[citation:4]。
未来展望:北京证券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证券的回归,不仅仅是品牌的复活,更是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北京证券业协会2025年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北京证监局明确要求辖区机构加快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citation:5]。
对于北京证券而言,未来发展的关键或许在于:
- 把握政策红利:利用新"国九条"等政策支持,争取在业务创新上获得先机
- 发挥国资优势:深度参与北京市属企业融资和地方重大项目,建立差异化优势
- 加快科技赋能: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citation:5]
但挑战也不小。一方面要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另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经营困境。证券行业主要依靠经纪业务(帮客户买卖证券收取佣金)、投行业务(帮企业上市融资)、自营业务(用自有资金投资)和资产管理(帮客户理财)等四大核心业务赚钱[citation:7][citation:8]。北京证券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二十年的轮回,北京证券的回归给北京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随着行业整合浪潮的推进,北京国资体系券商将如何演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一位券商资深人士对此的评价颇为意味深长:"改革需要耐心,就像等待银杏叶黄,时候到了自然成景。"[citation:3]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