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股票:营收暴增1944%背后的利润黑洞
北京文化股票:营收暴增1944%背后的利润黑洞
【文章开始】
大家是不是都听说过北京文化?就是那个曾经押中《战狼2》《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多部爆款电影的影视公司。可就是这么一家"爆款制造机",如今却陷入了"营收暴增却亏损扩大"的怪圈。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44.24%,但净利润却亏损2.3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610.29%[citation:1][citation:7]。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影视公司,现在还能投资吗?
营收与利润的惊人背离
先来看看北京文化2025年上半年那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营业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1944.24%;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610.29%[citation:1]。
这种"营收激增1944.24%"与"净利润恶化610.29%"的极端反差,在影视行业确实不常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司主控的项目《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citation:1]。
表面上看,《封神第二部》票房达到12.38亿元,位列春节档第三名,表现不算太差。但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采用了高投入制作模式,特效成本、演员片酬及宣发费用居高不下。结果就是,公司营业成本同比暴涨25084.52%至3.57亿元,这个增速达到收入增速的近13倍,直接吞噬了收入增长带来的潜在利润[citation:1]。
更让人担忧的是,北京文化的毛利率已经跌至-126.14%,同比下滑207.78个百分点。其中电影分部的毛利率更是低至-172.42%[citation:1]。这意味着公司每收入1元钱,反而要赔上1.26元,这种生意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封神第二部》为何成为"赔钱货"?
那么问题来了:《封神第二部》票房12亿多,为什么还会让北京文化亏这么多?
首先,票房分账规则决定了制片方通常只能获得总票房的约35-40%[citation:1]。《封神第二部》的片方分账比例为38.57%,一共可以分得4.25亿元票房收入[citation:1]。但半年报显示北京文化电影业务收入仅为1.15亿元[citation:1]。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多次转让封神电影投资份额后,目前北京文化在《封神第二部》的持有投资份额仅占比27%[citation: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其取得12.27亿票房的情况下,北京文化却依然亏损。
另一方面,春节档竞争异常激烈。《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下154亿元的国产影史票房新纪录;《唐探1900》也收获36亿元票房[citation:1]。相比之下,《封神第二部》的票房表现就相形见绌了。
市场口碑和院线排片也是关键因素。有院线负责人透露:"封神2和哪吒2上映初期排片量均在2成左右,随着市场口碑发酵,哪吒2的排片量逐步升至5成,而封神2掉至不足1成"[citation:1]。排片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票房走势,这或许是《封神第二部》票房表现不及预期的直接原因。
连续六年亏损的深层危机
北京文化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WIND数据显示,公司已陷入连续亏损的恶性循环,自2019年至今累计亏损近37亿元,净资产仅剩8.31亿元[citation:1]。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北京文化的亏损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2024年净利润-1.56亿元,2023年净利润-2.80亿元,2022年净利润-6,098.26万元,2021年净利润-1.33亿元[citation:4]。连续六年的亏损,让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岌岌可危。
那么,北京文化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这种困境的?
1. 单一片源依赖症 公司业绩高度依赖《封神》等单一大片的成败。这种"爆款驱动"模式缺乏多元收入结构与风险对冲机制,导致当《封神第二部》未能复制前作成功时,公司整体财务体系迅速承压[citation:1]。
2. 商业模式缺陷 北京文化采用的高投入、高风险电影投资模式,未能配套建立剧集分账、艺人经纪等稳定现金流业务作为缓冲[citation:1]。长期亏损下,流动性危机已然显现,当前0.77的流动比率意味着公司面临短期偿债压力[citation:1]。
3. 项目投资恶性循环 高投入制作模式需持续融资支持,但融资能力又受业绩恶化和资产负债率制约。这可能导致一个"融资难→项目质效降低→票房失利→业绩恶化→融资更难"的负向循环[citation:1]。
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没落
回想起来,北京文化曾经是A股的"明星公司"。中国电影票房总榜Top5中,北京文化独占其三:《战狼2》、《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citation:11]。那么,这家公司是如何从巅峰跌入谷底的?
2014年是北京文化转型的关键一年。当时,公司收购了宋歌的摩天轮文化,踏足影视行业[citation:10]。之后又耗资21亿元,溢价收购世纪伙伴和星河文化,打造影视、艺人经纪产业链[citation:11]。
凭借宋歌、娄晓曦、王京花等人的影视行业资源,北京文化迅速跻身头部影视公司。但隐患也由此埋下:溢价并购后商誉减值引发巨额亏损,随后内控问题全面爆发[citation:11]。
2020年,北京文化原副董事长娄晓曦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北京文化系统性财务造假[citation:11]。随后,北京文化承认2018年业绩造假,涉及对2018年度在制剧《倩女幽魂》《大宋宫词》投资收益权转让确认收入会计差错等[citation:11]。
这些内部问题直接导致北京文化在2021年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北京文化"变更为"ST北文"[citation:11]。虽然后来摘掉了"ST"帽子,但公司的声誉和经营状况已受到严重损害。
股东减持与流拍困境
北京文化的困境在资本市场上也得到了明显体现。2025年5月,北京文化开启新一轮股票拍卖,虽然有超过1万人次进行围观,但只有1人报名,最终拍卖流拍[citation:6]。
这已经不是北京文化股票第一次被拍卖了。2020年10月,华力控股持有的北京文化196.9万股股票在京东网上被拍卖,当时有8635人围观,但最终因无人出价导致流拍[citation:6]。股东们的态度也很能说明问题:北京文化第二大股东青岛海发在2025年减持了4.97%的股份,套现3.16亿元[citation:11]。
相比之下,同期其他影视公司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光线传媒凭借《哪吒2》的出色表现,上半年净利润达22.29亿元,超过其他9家影视公司净利润总和[citation:8]。万达电影净利润也增超3.7倍[citation:8]。
这种强烈对比凸显了北京文化在行业中的尴尬地位。当其他公司正在享受电影市场回暖的红利时,北京文化却仍在为基本生存而挣扎。
北京文化还有未来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北京文化能否绝地逢生?这或许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从短期来看,北京文化的希望寄托在其项目储备上。公司参投影片《南京照相馆》已于7月25日上映,《东极岛》则定档8月8日。储备矩阵还包括《愤怒的老虎》《年会不能停2》《火星计划》《欢迎来龙餐馆》《用武之地》等项目的梯度化布局[citation:1]。
但话说回来,这些项目能否真正扭转局面,还需要市场检验。毕竟,北京文化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本身,而非单一项目的成败。
长期来看,北京文化需要进行深刻的模式重构。能否通过剧集分账、艺人经纪、影视文旅融合等抗周期现金流业务,降低对单片票房的依赖,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将是决定公司生死的关键[citation:1]。
行业内一些积极迹象也值得关注。版权保护立法若落地,将显著改善影视行业盈利环境。在版权保护强化背景下,北京文化拥有的影视IP库存在价值重估空间,特别是在衍生品开发、文旅融合等"电影+"产业链拓展方面具有潜力[citation:1]。
不过,具体到版权保护能带来多大的实际效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毕竟,北京文化当前最紧迫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非长远发展问题。
影视行业的分化与洗牌
实际上,北京文化的困境并非个例。当前影视行业正经历一场大洗牌,头部企业分化明显[citation:8]。
一方面,光线传媒、万达电影等公司业绩亮眼。光线传媒上半年净利润22.29亿元,同比增超3.7倍;万达电影净利润也增超3.7倍[citation:8]。这些公司共同特点是内容多元化、运营精细化,不再依赖单一爆款。
另一方面,博纳影业、华谊兄弟等老牌巨头也面临困境。博纳影业净亏损超10亿元,为板块内亏损最多公司;华谊兄弟营收腰斩,净利润转亏[citation:8]。这些公司的困境与北京文化有相似之处:内容创新不足、资产结构恶化、转型缓慢。
这种分化趋势或许暗示,影视行业正在从过去的"爆款驱动"向"稳健运营驱动"转变。那些能够建立多元化内容矩阵、控制成本、精细化运营的公司,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北京文化目前正处在生死时速的转型窗口期。2025年下半年,对于这家连续亏损六年的公司来说,可能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尽管公司股价近期呈现显著背离基本面的强势行情——单周涨幅接近25%[citation:1],但这种反弹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对北京文化丰富项目储备的预期博弈[citation:1]。长期而言,公司价值终需回归基本面锚点,即持续盈利能力与商业模式的实质改善。
对于投资者而言,北京文化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反思机会:在影视行业,单纯的"爆款神话"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建立稳定的内容产出能力、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健康的财务状况,才是抵御行业波动的最佳策略。
北京文化能否在这场悬崖边的舞蹈中找回平衡,或许将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