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开板十五年:中国创新力量的崛起之路
【文章开始】
创业板开板十五年:中国创新力量的崛起之路
你知道吗?中国有一个股票市场板块,名字直白地叫做“中国的未来之板”。这不是夸张,而是它的英文名ChiNext Market的直接含义。从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上市至今,创业板已经走过了十五年。它从最初总市值仅1400亿元的市场,发展到如今上市公司数量达1358家、总市值超过12万亿元的庞大平台,成为了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citation:4][citation:6]。这十五年,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一部中国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相互成就的成长史。
▍为什么要设立创业板?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中国经济“需要”它了。时间回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经济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一大批创新型、成长型科技企业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些企业有技术、有想法,但普遍缺钱——银行贷款门槛高,主板上市条件又太严格,融资难成了突出的问题[citation:1]。
于是,创业板应运而生。它的核心使命非常明确: * 为创业公司提供融资渠道:让那些暂时不够主板上市条件、但拥有巨大潜力的创新企业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citation:1]。 * 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路径:让早期投资创新企业的风险资本能有一个顺畅的“出口”,从而鼓励更多资金去“投早、投小、投科技”[citation:1]。 * 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通过市场机制来评价创业资产的价值,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citation:1]。
从更深层次看,创业板的设立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它肩负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期待[citation:1][citation:6]。
▍创业板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它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筹备和探索过程。早在1998年,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的“一号提案”就开启了设立创业板的征程,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思路[citation:1]。1999年,深交所开始着手筹建,期间甚至因市场环境等因素一度缓推[citation:1]。
2004年,作为创业板的“先遣部队”,中小板在深交所主板内设立,这为创业板的最终推出积累了宝贵经验[citation:1]。经过多年的准备,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举行开板启动仪式,并在10月30日正式上市[citation:1]。这标志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创业板和主板有啥不一样?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创业板和主板的区别。虽然都是股票市场,但它们的“服务对象”和“游戏规则”有很大不同。
服务对象不同是根本。主板主要服务于相对成熟、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创业板则专注于成长型的创新企业,尤其偏向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citation:1][citation:6]。数据显示,创业板约九成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近七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集群化趋势非常明显[citation:6]。
上市条件更灵活。相比主板,创业板对企业的盈利、净资产等要求更为宽松,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citation:1][citation:6]。
交易机制有特点。创业板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比例是20%(主板ST股票为5%),证券上市首日则不设涨跌幅限制[citation:2]。这样的设计或许是为了让市场能更充分地定价这些高波动的创新企业。
▍创业板带来了哪些改变?
十五年来,创业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
最直观的是培育了一大批创新龙头企业。我们耳熟能详的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都是创业板的代表性企业。宁德时代2018年上市后,年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199.97亿元增长至4009.17亿元,增长了约19倍[citation:6]。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亿纬锂能,年营业收入更是从上市前的2.02亿元增长至487.84亿元,增长了近240倍[citation:6]。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创业板汇聚了大量“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研发创新热情。创新是创业板的底色,这些公司是真舍得在研发上花钱。十五年来,创业板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近万亿元[citation:6]。以2023年数据测算,板块总体研发强度超过5%,高于A股平均水平[citation:6]。这些公司拥有研发人员超57万人,平均每家公司超过400人[citation:6]。大量的研发投入带来了成果,据统计,有大量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并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citation:6]。
打通了“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创业板的发展坚定了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据统计,有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2569家次创投机构投资,金额超699.94亿元[citation:6]。这不仅帮助企业成长,也带动了深创投、达晨创投等一批本土创投机构的壮大[citation:6],形成了一个支持创新的良性生态圈。
▍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先行先试
创业板自诞生起就带着“创新”的基因,这不仅仅体现在上市公司身上,也体现在其制度设计上。它就像是资本市场的一块“试验田”,很多制度在这里先行先试,成熟后再推广到其他板块[citation:6]。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创业板启动时就实施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境内资本市场首次在这方面的有效探索[citation:6]。因为创业板公司波动大、风险高,需要投资者有一定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
- 更严格的退市制度:早在2012年,创业板就出台了较其他板块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推动了后续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改革[citation:6]。
- “小额快速”融资机制:创业板首推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简化了小额再融资的流程,提高了效率[citation:6]。
- 注册制改革: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citation:4]。这是一次“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改革,为后续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citation:6]。
▍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成就显著,但创业板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同样面临全球市场波动、科技竞争加剧等外部挑战,以及如何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保持制度吸引力等内部课题。
不过话说回来,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业板未来将着力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制度机制,全方位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citation:6]。这意味着创业板将继续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回望创业板十五年,它从一个大胆的设想成长为支撑中国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不仅仅是一个融资平台,更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节点,连接着创业者、科学家、风险资本和广大投资者。下一个十五年,创业板如何继续书写“中国未来之板”的故事,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