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鹏简介:从“隐形衣”到超材料领军的创新之路
【文章开始】
刘若鹏简介:从“隐形衣”到超材料领军的创新之路
你有没有想过,电影里哈利·波特那件能让人消失的隐形斗篷,有一天会变成现实?一位叫刘若鹏的“80后”中国科学家,不仅让这个想法成真,还把它变成了改变世界的前沿科技。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在25岁就因这项研究轰动全球,27岁回国创业,如今已成为中国超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凭什么能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
早年经历:一个“普通”学霸的不寻常选择
刘若鹏1983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后来随父母来到深圳,成了一个典型的“深二代”[citation:4][citation:5]。他就读于深圳中学,2002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citation:2][citation:4]。
但与众不同的是,刘若鹏在大学期间就瞄准了一个当时还饱受争议的领域——超材料[citation:3]。那时候,超材料作为一个新学科才出现不到三年,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伪科学”[citation:3]。然而刘若鹏却“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热情,从大二就开始研究,还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论文[citation:3]。这种早期就展现出的前瞻性眼光,或许暗示了他未来不走寻常路的特质。
2006年本科毕业后,刘若鹏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citation:1][citation:2]。他仅用三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学业,2009年底获得博士学位[citation:1]。
一鸣惊人:“隐形衣”背后的科学突破
2009年,25岁的刘若鹏做了一件让世界瞩目的事情——他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成功研制出“隐形衣”[citation:1][citation:3]。这项成果到底有多厉害?简单说,它能够引导微波“转向”,避免物体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citation:1][citation:6]。
与《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斗篷不同,这种隐形衣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超材料技术。超材料是一种根据人们所需材料具备的物理性质而人工制作的具有“超常”属性的材料[citation:6]。通过复杂的人工手段对物质原子、分子施加影响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质,从而实现让电磁波“转弯”的效果[citation:4]。
这一突破性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甚至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探测到[citation:1]。
回国创业:为什么放弃美国选择深圳?
论文发表后,学术界、企业甚至美国军方都向刘若鹏抛来橄榄枝[citation:3]。但令人意外的是,刘若鹏拒绝了这些机会,选择回国创业。他后来透露,如果留在美国继续从事超材料研究,就得加入美国国籍,纳入美国军方保密体系管理[citation:6]。
更重要的是,刘若鹏对回国创业有更深的思考:“如果留在美国,我们的团队虽然能获得一些资源和机会,但很难得到真正的认可。在他们眼里,参与先进技术研究的中国人,要么是打杂的,要么是偷技术的”[citation:3]。他坚信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citation:3]。
2010年,刘若鹏带着4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国,在深圳创立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citation:3][citation:6]。研究院取名“光启”,源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名字,寓意“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努力”[citation:3][citation:7]。
创业初期异常艰苦。筹集了20万元启动资金,团队不得不住在只有20平方米的办公室,依靠二手设备做实验[citation:3]。为了防电磁波干扰,他们甚至搬到未完工的地下车库工作[citation:3]。但刘若鹏坚信:“尖端技术的创新,最重要的不是设备,也不是大楼,而是人”[citation:6]。
光启成就:从5人团队到全球化企业
光启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从5人的海归创新团队起步,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横跨5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共同体[citation:1][citation:2]。截至2023年,光启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3000件,在超材料领域占全球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citation:1][citation:5]。
光启的核心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超材料产业化:2012年7月,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投产,实现超材料规模化生产[citation:5]
- 国防军工应用:超材料技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和无人机等领域[citation:7]
- 民用技术转化:开发出超级WiFi、光子认证等民用产品,如深圳地铁免费WiFi覆盖方案[citation:6]
- 空间技术布局:推出“云端”号、“旅行者”号等空间技术创新产品[citation:4][citation:7]
不过话说回来,光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到2013年间,光启在商业化方面经历了巨大挫折,产业化的方向和商业模式都遇到了问题[citation:4]。但刘若鹏带领团队及时调整,重新规划产业模式和市场定位,最终实现了突破。
创新理念:什么是“源头创新”?
刘若鹏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是“源头创新”。那么,什么是源头创新?它与我们平常说的创新有什么不同?
在刘若鹏看来,源头创新是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而不是跟随模仿式创新[citation:3][citation:7]。他解释说:“目前中国需要的就是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转变”[citation:3]。
刘若鹏将源头创新总结为三部曲[citation:4]:
- 凭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看到美好的未来
- 通过智慧与力量,将美好的未来带到人们面前
- 将梦想更广泛地分享给大家
对于颠覆性创新的难度,刘若鹏有清醒认识:“颠覆式创新公司在全球都是稀缺的,并且它们的发展规律与创新模式和传统成熟领域的发展区别巨大”[citation:4]。他认为,从0到1非常难,从1到100也同样充满挑战,因为需要将技术创新工程化、产品化,并辐射到其他垂直行业[citation:7]。
个人荣誉与社会贡献
凭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贡献,刘若鹏获得了众多荣誉和认可:
- 2014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citation:1][citation:9]
- 2011年荣获“广东十大新闻人物”称号[citation:9]
- 28岁受国务院邀请赴北戴河休假,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休假专家”[citation:4]
- 多次入选胡润富豪榜,2021年财富估值达90亿元人民币[citation:1][citation:9]
在社会职务方面,刘若鹏曾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citation:1],现任中国科协第十届常委、全国工商联第十二届执委等职[citation:1]。他积极建言献策,关注尖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军民融合发展[citation:7][citation:8]。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人将刘若鹏称为“中国的马斯克”,但他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未来我也能成为跟他们一样的天上的一颗星星,这是最高的人生追求”[citation:7]。他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众多对人类科技做出贡献的人物中的一员[citation:4]。
未来展望:超材料将如何改变世界?
谈到未来,刘若鹏描绘了一幅令人兴奋的图景。他提出了“深度空间、机器自觉和终极互联”三大未来之城特征[citation:4]:
- 深度空间:人类对多维空间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 机器自觉:一切的硬件装备都会被赋予“灵魂”
- 终极互联:将所有地区的信息、物流等连接在一起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若鹏强调中国应抓紧尖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他表示:“人才之所以是人才,是因为他们有机会去做‘成为人才的事情’”[citation:8]。他建议大湾区大幅增加尖端技术领域的硕博人才培养规模,形成良性循环[citation:8]。
对于超材料的未来应用,虽然具体路径可能还有待探索,但刘若鹏坚信这项技术将深刻改变多个行业,从国防军工到日常生活,都有可能被重新定义。
回过头来看,刘若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创业成功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和创新的故事。从25岁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到27岁回国创业,再到将光启打造成超材料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刘若鹏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担当。
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财富、名利、一城一池的得失都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为什么而活”[citation:6]。对刘若鹏而言,这个答案很简单——“为实现人类的梦想而活着”[citation:6]。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