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建成在汕尾中学2023年度旭华奖(助)学金頒奖仪式上的演讲)
今天在座的都是零零后,按最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上说的,你们都是处在追光的日子,充满着梦想,青春飞扬,燃放着激情。可我上来演讲,也有压力,很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你知不知道,百度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有很多励志故事,很多人生哲理。在百度上一点,有图有真相,多的去了。可真正的学问,还有一句话说:功夫常在文章之外。所以,悠长人生和白首真情,都是岁月的善举。我们要好好珍惜,切莫辜负,也算不负岁月。
文理双子星
双子星,在物理学上是指两颗质量极其接近的星体,彼此互相吸引。在这里借鉴的是学习上的一种现象——文理相通。今天讲述的主人公,都是老三届校友,也很沉痛!一个是诗人吕烈医师,他不幸于今年端午节后追随古先贤驾鹤西去;一个是在座的数学家杨必成教授,他俩可都是本乡本土的汕尾人。
以前的家乡还是一处沿海边陲小镇,当时的汕尾中学高中部也仅有高一、高二及高三各一个班。上个世纪的1964年春,杨必成与吕烈同在汕中高一班就读,他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连晚上都一起在吕烈家里学习自修。吕烈天资聪颖,偏爱文科,钟情于古典文学,对理科也不排斥;杨必成却是笨鸟先飞, 勤奋好学,偏爱理科,钟情于做数学习题,然对文科也不排斥。三年高中,结伴学习就等于达到了一种1+1大于2的效果,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66年高中毕业,那时候规定,考生都应在学校的安排下报考,先填报志愿,然后才参加高考。学校就把上边分配的仅有一位填报清华大学的名额安排给文科成绩最好的考生吕烈;把仅有一位填报北京大学的名额安排给理科成绩最好的考生杨必成。正当他们满怀激情准备参加全国高考时,1966年6月19日,距离高考只有11天,上边一纸“ 停课闹革命”的通知,革了文化的命,也击碎了求知年代莘莘学子们的大学梦想!杨必成与吕烈除了无奈,也有太多的不舍。后来因响应号召各奔东西。
重温旧梦
而这一等,就从当初期待的高考11天,等到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的11年!1977年秋,全国统一恢复高考,使他们旧梦复燃,迎来了“迟来的爱”。他俩结伴同行,回到母校汕尾中学的考场,参与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场改变个人命运的高考。结果,就像科举考试的老童生“范进中举”一样,31岁的杨必成数学得了满分(200分),被录取在华南师范学院(后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读四年本科;30岁的吕烈被录取在广州中医学院(后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读五年医科。说到这里,悠悠往事记忆犹新,考上大学,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心理上仿佛从一介平民华丽转身为天之骄子,精英意识瞬间形成。此时,还是单身汉的杨必成,像“鸟儿放出笼”一样飞出去了。临行前,他在汕尾汽车站里跺跺脚:此去不干出点名堂,愧对家乡父老!反过来,吕烈就面临着两难选择了。他已结了婚建了小家庭,那天他参加高考时,刚出生的孩子才四天,更难堪的是,家里还有年过古稀的老母亲双目失明,中风后瘫在床上。上有老下有小,嗷嗷待哺,哪走得了呀!正在犯难之时,深明大义的岳父胡奋志老先生毫不犹豫地行动了,那时侯汕尾镇普通民居的房子都很窄,往往是祖孙三代都挤在一个小平房里。胡老先生就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搭建了一间简易房子,让女儿抱着婴儿,让女婿吕烈背着老母亲一起回到娘家住,让娘家人轮流帮忙照顾老人和小孩,好让吕烈安心到广州读书,而这一去就是5年。人们都知道,出嫁女带着孩子回娘家住,再平常不过了,可女儿为了支持丈夫完成学业,带着瘫痪的瞎眼家婆投靠娘家,这就是一种人间大爱了!后来,吕烈的妻子胡少玲的事迹刊载在《南方日报》,并被评为“现代好妻子”,受到省妇联的嘉奖。吕烈在他的诗集里收录了他写给妻子的几首诗,其中“赠妻”的第4首是这样写的:
迟迟大学果相邀,激起平湖几度潮。
两意难分何戚戚,五年此别恨迢迢。
稚儿憨憨烦卿乳,瘫母垂垂折汝腰。
吾往岐山摘美玉,归持翠璧饰君髫。
诗里没有山盟海誓,只有柴米油盐,可字字珠玑,真情留露!
校园岁月
大学才真正是能够自由发展一个人才智的新天地!杨必成与吕烈一起在广州不同的学院读书,也经常聚在一起谈心,沟通各自的学习心得。杨必成爱读数学,虽然是拼着命往书中钻,但由于之前受过脑重伤,落下长期的头痛失眠症,使他苦挨着,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他的初衷是希望能读研、读博、留学、留校,走“经院派”的治学道路。可毕竟年纪偏大了,按权威说法:学数学要年轻。他已失去了搞科学研究的最佳年龄,且由于脑伤折磨,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大突出,结果毕业后考不上研究生,被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现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当助教;也算是一个好的归宿了。吕烈读医科,当初怀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的理念,中西医兼学。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学校里百般挽留,要他留校任教或读研读博继续深造,可留不下来啊!欠亲人的情太多,他要求回到家乡就业,古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他毕业后被分配回海丰县城,因医才难得,海丰县卫生局想把他安排到县城的彭湃医院工作,吕烈又不干了,坚持一定要回汕尾小镇,如果不给安排,宁愿在汕尾二马路边摆张桌子为人看病把脉。由于汕尾医院已没有指标,吕烈被安排在香州卫生院(现在的凤山卫生院)门诊部。也终于能和家人团聚及尽孝了。后来,汕尾医院领导发现了他的情形,就把他调到汕尾红十字医院上班。
不惑年代
古语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意思是说人到了中年,基本就定型了,过好下半生的日子就行了,也少了一种创业干大事的冲动。可是,在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尝遍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却懂得珍惜了。杨必成在学院里飞扬着粉笔灰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本可满足了,可他心有不甘,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他要追逐梦想。萌动的心想明白了,他就搞起了家庭副业,教学之余,他一头钻进了数学迷宫,在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里,探索感兴趣的数学研究课题。40岁那年,他总算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可至今他已发表数学论文600多篇,出版数学理论专著13本。一路走来,他学会了英语,也学会了使用电脑及互联网。毕竟,信息时代,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最新的资讯;他在电脑上书写论文,比之前的手写论文方便快捷多了,
吕烈回到汕尾,一边在医院坐诊,一边照顾好家庭,日子总算安定下来。可一段时间过后,他总感到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虽说是医者父母心,悬壶济世、为病人排难解忧是他的一种心愿。可他内心深处在纠结,因为他梦中的那片海就是诗歌的海洋,他想凭着长期对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学习爱好,荡様在诗歌的海洋里,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他想寄情山水,天马行空,用诗歌的形式,描绘出天下之大美;有句话说;愤怒出诗人,他也愤世嫉俗,想用诗歌描绘出人间百态,歌颂真善美,鞭哒假恶丑。纠结了很长时间,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己的思维方式。他追求独立胸襟、自由品格。就做出了选择,就在大家都挖空心思往体制内钻的时候,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吃大锅饭了,辞掉了在医院里工作的铁饭碗,当上了个体户 过上了市井悬壶、行医问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每天利用半天的时间坐诊,半天的时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里,在“旧纸堆中讨生活”,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认真地钻研、推敲。就在他耳顺之年的60周岁时,2007年底,他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医餘集憶》。里边收录了他近500首的诗、词、曲、对联及辞赋。在这本诗集的开头,诗人是这么自述的:野老本是凡夫,生于1947年,大地欲苏,读书,未能则仕;为医,又无建树;学诗,总缺些天资。说话“番巴里西”••••••。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感和对自己的调侃。诗词界称他的诗词是典型的“吕氏春秋”笔法。以后几年,他又趁热打铁,陆续出版了诗集《逸而尚嘶》及《医余杂咏》。
诗歌与数学
2002年10月17日,是汕尾中学的校庆日。杨必成在月初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后,风尘仆仆地回到汕尾,他约了吕烈一起,参加了母校的校庆,并向毕业班的学生做了《数学的学习与探究》的专题报告。三天后,吕烈写给了数学家一首诗:
杨必成教授数学报告会(2002年10月20日)
股四勾三穷九九,必成大器已登堂。
吐谈启智声声掌,妙语催花阵阵扬。
士别三天当刮目,君言一席合倾觞。
中医数码如能化,也送岐黄到九章。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把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等也都写进了诗歌里,无疑给了数学家以极大的鼓励。隔年数学家回汕尾时送给了诗人一本数学论文集,他又写诗了:
谢杨必成教授赠《数学论文集》(2003年11月15日)
天书欺我眼朦胧,精髓未明心已通。
菊放东篱宜赏骨,兰滋九畹喜熏风。
未攀怎识庐山贵,不拼焉知热血浓。
此是云程初发韧,鲲鹏万里必凌空。
此诗提供了很多的信息,一是《数学论文集》里那些稀奇古怪的数学符号、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就象天书一样看不懂,但是诗人与数学家的文理之心是相通的;二是诗歌里也没有说到数学家取到了什么功成圆满之类的成就,但是“此是云程初发韧”却具有前瞻性地说到了数学家的心里去。因为,此时杨必成的数学研究正处于“破局”阶段,他正在蕴酿着,要把一百多年前发表的一条“希尔伯特不等式”,演绎成一个庞大的数学理论。在这里诗人是在助推给力。对数学家来说,其实也就是在乎不再乎的事情,不在乎的话,说得再精彩也没用,可数学家却在乎。我们都知道,搞数学的人是抽象思维,需要严谨的论证,环环相扣,那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过。从外表看来,数学家们似乎是一个个板起脸孔的“呆像”,而诗歌是形象思维,讲究的是想象力和诗境、意境。也许,就像我们习惯了清淡的食物,有时也想吃一些酸辣的东西一样。几十年下来,每当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时,吕烈总会写给他一首诗歌词曲,每当数学家收到诗人发来的诗词时,都会很高兴、激动,焕发出数学研究的灵感。就这样,诗歌与数学“碰撞”出火花,点燃了他们生命的光彩。不由想起了一段网络语言:人生惟有品格心性相似的人,才可以在锦瑟年华里相遇相知,互为欣赏,互为懂得并沉淀下来,做一生的朋友。
难觅知音
二十多年来。诗人写给了数学家41首诗,当然,这比起他生前写的2000多首诗词,也仅占2%的份量;但他的诗歌体现了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疫情三年来,诗人病了,动了大手术,但他还是一边治疗一边关注着数学家的行踪。也就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数学家得到了一枚“五一劳动奖章”,病重的他,看到了一篇国家媒体对数学家的特别报道后,他就“病中吟”了,填给了数学家最后一首词:
【大石调——雁过南楼】读《劳动节特别报道》(2023年5月4日):
一斧斤,劈开混沌,需耗费,几多磨砺与辛勤。希尔设猜想,来者凭坚韧。参破须智慧,论证步步稳。日忘餐,夜无寝,一关攻破几兴奋。回首看,论著迭迭入天云。
诗人在备注中写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创新,只会抄袭 ,“杨—希尔伯特型不等式”理论的创立,证明中国人在数学理论的创立是大有可为的。这几乎是诗人的绝笔了, 面对可怕的疫情,吕烈医师在第二次阳了以后,身体就垮下去了。他去世时,数学家也只能是:今日灵前空洒泪,告慰却难寻吕翁。悲难忍、恨难伸,哀思绪、寄愁云••••••。
数学家在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多年来,吕烈与我虽身处两地,却如影随形,我每在科研上取得点滴成绩,他就写诗词赠我、鞭策我,使我倍受鼓舞。他的本意是:怕我骄傲,以致固步自封;怕我在学术上耐不住高压,打了退堂鼓。真是用心良苦,友情可鉴!如今他已驾鹤西去,前路茫茫,我只能孤独前行了。有诗曰:
六十情缘四十诗,自将心血结珠玑。
当年板凳几回冷,今日幽明两不知。
尾声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人生真正的东西未必是物质,而是物质以外的东西。一个人用执着守望信念,对话心灵,用真诚撰写轨迹,谱写人生,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之以恒数十载,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一定不是偶然的。这不仅需要专业的修为,更需要内心的安宁和坚定。
数学上有不等式,人生中、生活中也有不等式。我一不懂数学,对稀奇古怪的数学符号、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一概不懂;也不会写诗,对规范完整的诗词格律,平仄押韵,遣词用典等,一看头就大了。我就纳闷了,诗人用他的诗歌,不断地给数学家充电、打气,给了一种精神上的原动力,会对他的数学研究产生出那么大的效果!说来说去又回到原点。文理相通,怎么通?双子星怎么形成?还没找到答案!恐怕,要留待时间慢慢去破解了。但我相信,校友们一定会记得:从母校汕尾中学里,走出过文理双子星,在短短几十年里,他们俩都在爬山,爬山,一个攀上了诗歌的顶峰;一个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杨必成教授个人简历
杨必成,男,1946年8月出生于广东汕尾市城区,1966年6月毕业于汕尾中学高中,1968年12月下乡到海丰公平公社当知青,1975年12月回城当汕尾中心小学民办教师,1977年底以数学满分(200分)的高考成绩入读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班。1982年1月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任助教,1984年考入华南师大助教进修班,脱产一年半学习基础数学硕士生6门课程及1门英语获结业.他长期从事函数论的教学与研究,于1998年评为数学教授,曾任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1999~2007年)兼学院党委委员,全国不等式研究会理事长(2009~2013年),现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不等式研究会顾问,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马来西亚北方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曾任多家国际数学杂志编委,及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
他于1986年开始发表数学论文,至今一直从事可和性,算子理论与解析不等式理论的基础应用研究。1998年,他在国际SCI期刊《数学分析及应用(JMAA)》发表论文,引入独立参量,推广Hilbert积分不等式;他还在《美国数学会会刊(PAMS)》发表论文,建立加强型的Hardy-Hilbert不等式,其最佳内常数因子联系Euler常数;2004年,他引入两对共轭指数辅以独立参量,首倡参量化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推广的Hardy-Hilbert型不等式及其算子刻画理论,即Yang-Hilbert不等式理论(《科技日报》2013年9月18日语),它填补了该领域60多年(1934-1997年)的理论空白;2016年至今,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建立起12个门类Hilbert型不等式最佳常数因子联系多参数的等价陈述,从而完善了Yang-Hilbert不等式理论。应用上,他创建了大量Hilbert型不等式,使其最佳常数因子联系上著名的Reimann-zeta函数,丰富了Reimann-zeta函数的理论内涵;他还应用改进的Euler-Maclaurin求和公式,建立新型的联系部分和推广的Hardy-Hilbert不等式,并拓展到创建多类半离散及积分型不等式中去。业已在国内外数学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200多篇为SCI收录,18篇刊登在《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进展》等中文权威期刊上),并在科学出版社及国外Springer等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3部。此外,他还参编Springer等出版社出版专著17部,含20章理论内容。
2002年,杨必成应邀参加“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北京),获15分钟发言;2008年,他应邀参加“第五届非线性分析国际会议”(美国),获45分钟发言。他曾连续13次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研贡献奖”(2003~2015年);据《2009年版中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记载:2003-2007年发表论文于2008年引用频次,全国数学类前20名排名,杨必成名列第二;2007年底,他被广东省教育工会授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0年,“美国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他“2010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纪念金牌;他的科研事迹2次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3, 2018年卷)》; 2014年,他被评为“汕尾当代名人”;2015年,他荣获“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奖”,“2015年度中国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物奖”,及“2015年度中国教育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奖”; 2016年,他的事迹获入编新版《世界名人录(第三卷)》;2016年3月,他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以“Most Influential Scientists of 2016”(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科学家)银质奖盘;2017年2月,他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以“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d~ 2017~”(2017年度世界顶尖科学家)荣誉证书;2019年获“建国70周年 中国科技创新杰出人物”证书;2021年,杨必成被第十九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组委会授予“十四五”科技强国创新驱动领军人物”荣譽奖牌;2021年10月,科技部 “我是科学人”栏目组,录制了介绍数学家杨必成教授的采访视频,挂上了《学习强国》等网站,至今已有3万多人次的阅读记录。最近,杨必成教授入册于2022年10月10日发布的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终身影响力排行版(1960-2021)”榜单;2023年,杨必成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组委会颁发“科技中国创新时代先锋人物”证书及奖牌;2023年5月,杨必成获“中国影响力协会”等颁发《五一行业先锋》证书及奖章;国际权威数学期刊“Axioms”2023年第13卷第7期封面刊載了他的发表论文题目及主要创新成果。
2005年至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祖国》、《汕尾日报》及《中国科技网》等200多家报刊、杂志、网站陆续报道了他的科研业绩。
他的座右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勉治学,执于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