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股票:昔日乳业巨头如今怎么了?
【文章开始】
光明乳业股票:昔日乳业巨头如今怎么了?
还记得那个曾经占据中国乳业半壁江山,送奶到家随处可见的光明乳业吗?如今它的股票(600597.SH)和业绩一样,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24.72亿元,同比下滑1.90%,而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22.53%,只有2.17亿元[citation:1]。特别是第二季度,业绩下滑更加明显,归母净利润暴跌了29.49%[citation:1]。这已经是光明乳业连续第四年营收下滑了[citation:7]。曾经与伊利、蒙牛并称“乳业三强”的光明,现在市值只剩下117亿元左右,不仅被伊利(近2000亿市值)和蒙牛(约700亿港元市值)远远甩开,甚至连后来者新乳业的160亿市值都比不过了[citation:3]。那么,光明乳业到底怎么了?它的股票还值得关注吗?
▍业绩连连下滑,问题出在哪?
仔细看光明的业务构成,就能发现一些问题。公司的核心业务——液态奶表现不佳,2025年上半年收入66.06亿元,同比下滑8.64%[citation:1]。这可是占了公司总收入近六成的业务啊[citation:7]。而且光明严重依赖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市场,2025年上半年上海地区收入34.88亿元,同比下滑6.93%[citation:1]。虽然公司一直想拓展全国市场,但外地市场收入49.86亿元,也下滑了1.52%[citation:1]。这种区域市场失衡的局面,让光明抗风险能力变得比较弱。
不过话说回来,光明也不是所有业务都在下滑。其他乳制品收入44.50亿元,同比增长8.75%[citation:1]。牧业产品和其他产品也有增长,只是规模相对较小[citation:1]。看来公司也在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只是核心业务的下滑幅度太大了,这些增长还不足以弥补。
高昂成本与海外拖累:利润去哪了?
光明一直以低温鲜奶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但这个优势正在被高昂的冷链成本所抵消。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18.85%,同比下降了0.98个百分点[citation:1]。相比于伊利36.1%的毛利率[citation:3],光明的盈利能力明显逊色不少。低温奶需要全程冷链运输和储存,这套系统的购置、维护和运营成本都相对较高,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利润空间[citation:7]。
此外,光明在海外的投资也成了负担。2010年收购的新西兰新莱特公司近年来经营困难,2024年净亏损高达4.5亿元,2025年上半年又亏损了6300万元[citation:7]。为了帮助新莱特渡过债务危机,光明还不得不向其提供贷款支持[citation:7]。这种海外业务的持续拖累,对光明本就有限的盈利空间造成了进一步侵蚀。
更让人担忧的是,光明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5.5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78.86%[citation:5]。这些收益主要来自土地收储等一次性交易[citation:5]。如果剔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其实很低——2024年只有1.70亿元,同比暴跌67.48%[citation:5]。这种依赖资产处置推高利润的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管理层与员工:薪酬反差引争议
在业绩不佳的背景下,光明乳业的薪酬情况也引发了关注。2024年,公司员工人均薪酬从2023年的17.08万元降至16.17万元,降幅5.3%[citation:6]。销售人员平均薪酬降幅更大,从39.25万元降至35.5万元,降幅达9.6%[citation:6]。与伊利和蒙牛相比,光明员工的平均薪酬本来就偏低,这次降薪进一步拉大了差距[citation:6]。
但与此同时,部分高管却逆势加薪: * 董事长黄黎明年薪从159.3万增加至172.8万,涨薪8.5%; * 总经理贲敏年薪从114.8万增加至164万,涨薪43%; * 监事会主席张宇桢年薪从72.56万增加至90万,涨薪24%[citation:6]。
这种普通员工降薪而高管加薪的反差画面,引发了外界对光明乳业管理合理性和公平性的质疑[citation:6]。虽然高管薪酬总额与伊利、蒙牛相比并不算高(伊利董事长潘刚2024年年薪约1974万元)[citation:6],但在公司业绩连年下滑的背景下,这种薪酬安排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未来出路:光明还有机会吗?
面对困境,光明乳业也在尝试突围。公司在产品创新上做了不少努力,2025年上半年推出了40多款新品[citation:7],覆盖了液态奶、发酵乳、冷饮、奶粉等核心品类[citation:11]。比如针对健康意识人群的“纳滤高蛋白如实”、“芦荟多多风味发酵乳”,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优加益固”、“舒睡系列”等[citation:11]。冷饮业务也推出了“菠萝沙沙”、“荔浦芋头奶昔杯”等夏日新品[citation:11]。
在品牌营销上,光明也试图更加年轻化。2025年2月,与Manner咖啡合作,在全国1200多家门店推出“光明致优娟姗拿铁”[citation:11]。5月,官宣演员吴磊担任品牌代言人[citation:11]。6月,又作为官方合作伙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citation:11]。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升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技术突破方面,光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公司培育出了综合育种值(GTPI)3000以上的种公牛48头,其中“冠军侯”的GTPI高达3389,跻身全球种公牛排行榜第92名,成为中国首头进入国际百强的本土种公牛[citation:11]。这或许意味着中国乳业在核心种源技术上开始打破国际垄断[citation:11]。
数字化转型也是光明发力的方向。公司搭建了物流智能管控平台,优化冷链物流效率[citation:11]。2025年4月,光明还荣获了“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citation:11]。不过具体数字化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还有待观察。
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光明股票?
从估值角度看,截至2025年9月24日,光明乳业市盈率(TTM)为17.72倍,市净率1.20倍[citation:4]。这个估值水平在行业内算是比较低的。国元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3、6.22、6.95亿元,增速分别为-20.63%、8.45%、11.85%[citation:1]。基于这些预测,光明乳业未来几年的市盈率可能维持在21、19、17倍左右[citation:1]。
对投资者来说,光明乳业确实面临不少挑战: * 行业竞争加剧,伊利和蒙牛优势明显; * 区域集中度高,全国化扩张困难; * 成本压力大,毛利率提升困难; * 海外业务拖累,新莱特扭亏前景不明[citation:3][citation:7]。
但公司也有一些潜在机会: * 低温奶领域仍有优势,如果消费升级趋势延续,可能会受益; * 产品创新能力强,近年来推出了不少新品; * 估值相对较低,如果业绩能够触底反弹,可能有较大弹性[citation:1][citation:11]。
结语:等待转机的老字号
光明乳业作为百年老字号,曾经是中国乳业的骄傲。但现在,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司需要找到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发展的方法,真正解决产品结构、区域布局和成本控制等核心问题。虽然公司正在努力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年轻化和数字化转型来寻找出路,但这些措施能否扭转颓势,还需要时间观察。
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或许需要更多耐心来等待光明乳业的转机。毕竟,一家百年企业的转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如果公司能够真正抓住消费趋势,优化业务布局,控制好成本,或许还有重回增长轨道的可能。但无论如何,投资光明乳业都需要密切关注其业绩改善的实际证据,特别是扣非净利润的持续增长能力。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