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葫芦娃危局:从百亿市值到濒临退市,儿药龙头如何跌落神坛?

Zbk7655 3天前 阅读数 9 #滚动资讯

ST葫芦娃危局:从百亿市值到濒临退市,儿药龙头如何跌落神坛?

【文章开始】

还记得那个因为"蛇年概念"连续七个涨停板的葫芦娃吗?当时股民们戏称"七个葫芦娃,七个涨停板",公司市值一度突破百亿。可谁能想到,不到一年时间,这只股票就从云端跌落,不仅被ST带帽,股价更是腰斩再腰斩。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儿药龙头"陷入如此困境?

业绩暴雷:亏损2.74亿背后的真相

2024年对葫芦娃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超两成,归母净亏损高达2.74亿元,同比下降幅度惊人地达到2629.23%。这种"断崖式"下滑尤其集中在去年第四季度,单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7.51%,环比下降36.68%[citation:1]。

核心产品销售全面溃败: - 消化系统药物收入同比下降56.94%,仅为1.46亿元 - 肠炎宁胶囊、复方感冒灵颗粒、克咳片等明星产品风光不再 - 毛利率从50.71%下降至47.85%,低于行业中位值[citation:1][citation:4]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下滑趋势在2025年仍在延续。一季度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下降28.42%,净利润同比下降11.23%[citation:1]。公司解释称,市场竞争加剧、中药材成本波动以及消费者诊疗习惯改变是主要原因,但这些解释在巨额亏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citation:3]。


内控乱象:否定意见与监管处罚的双重打击

如果说业绩下滑还可以归咎于市场环境,那么内控问题则直指公司治理的核心缺陷。今年4月,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葫芦娃2024年财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自4月3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citation:1][citation:11]。

内控问题的核心症结: - 财务信息失真:2023年年报中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存在提前确认收入、销售价格异常等问题[citation:2][citation:3] - 关联交易疑云:2024年向实控人亲属控制的海南中旺外购8个研发项目,支付4205.37万元,而该公司成立不足3年且除葫芦娃外无其他客户[citation:3][citation:4] - 流程倒置:多个研发项目存在"先签约后审批"的问题,内控体系形同虚设[citation:3]

监管层的处罚接踵而至。海南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上交所也对ST葫芦娃及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citation:2][citation:10]。这些事件暴露出公司在内控和合规管理上的严重漏洞。


高管动荡:创始人辞任与闪电离职

在内忧外患之际,葫芦娃的高管团队也经历着剧烈动荡。2025年3月,掌舵18年的创始人刘景萍突然辞去总经理职务,仅保留董事长职务[citation:1][citation:3]。

更令人惊讶的是,接任者张铭芮的履职时间更为短暂。这位拥有丰富医药行业经验的高管,在3月受聘为总经理,却在5月即因"个人原因"辞职,履职仅两个月[citation:3]。这种高管"闪退"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进一步动摇了市场对公司的信心。

其实高管问题早有征兆。2023年,时任副总经理韦天宝就曾因配偶短线交易被上交所及海南证监局出具警示函,暴露出公司对高管行为的合规管理漏洞[citation:3]。频繁的高层变动无疑增加了公司战略执行的不确定性。


战略迷思:重营销轻研发的恶性循环

葫芦娃长期以来被诟病的"重营销轻研发"模式,在业绩下滑中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公司试图调整,但积重难返的模式转变需要时间[citation:1]。

销售与研发投入对比(2021-2024): - 销售费用:5.46亿元→5.84亿元→6.38亿元→6.11亿元(占营收43%) - 研发费用:1亿元→1.06亿元→1.14亿元→2.02亿元(占营收14.3%)[citation:1][citation:4]

尽管2024年研发费用大幅增长77.79%,但这一增长主要系外购研发项目未达资本化条件费用化核算所致[citation:1]。而2025年一季度研发支出又同比骤降78.87%,仅录得1032.85万元,这种剧烈波动可能影响公司在研管线的推进节奏[citation:3]。

面对竞争,葫芦娃试图通过收购拓展产业链,如2023年收购江西荣州药业51%股权。公司也表示研发策略聚焦儿童健康需求,在研项目达116个[citation:3]。但问题在于,这些投入能否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并快速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资本市场的过山车:从玄学炒落到价值回归

葫芦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可谓跌宕起伏。2024年底,公司因"蛇年概念"被热炒,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94.89%,市值突破100亿元[citation:5][citation:8]。当时公司还发布风险提示称股价涨幅超过基本面表现,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citation:8]。

果然,炒作过后是价值的回归。随着业绩暴雷和ST戴帽,股价一路下跌。截至2025年6月24日,股价收报8.68元/股,6个多月下跌幅度达65.5%[citation:10]。近期数据显示,总市值已缩水至约35.49亿元,较高位蒸发近三分之二[citation:6]。

这种大起大落充分暴露了A股市场非理性炒作的风险。当资金脱离基本面盲目追逐概念时,最终留下的往往是一地鸡毛。话说回来,那些跟风炒作的散户投资者,很可能成为这轮波动中最主要的受损方。


拯救之路:院士工作站与专项整改能否奏效?

为扭转局面,ST葫芦娃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5月8日,公司宣布正式获批设立张强院士工作站,希望借助院士团队在纳米药物递送领域的专业优势提升研发水平[citation:4]。

公司也表示已成立董事长牵头的专项整改小组,重点排查研发、合同及财务管理环节,并通过培训强化内控意识[citation:3]。但市场观察人士指出,从频繁的高管变动到屡次监管处罚,ST葫芦娃的治理危机或非短期可解[citation:3]。

ST葫芦娃面临的核心挑战: - 短期偿债压力: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74.9%,流动比率仅0.85倍,速动比例仅0.47倍[citation:4] - 营运效率低下:现金循环周期已长达143.19天,资金利用效率低[citation:4] - 市场竞争加剧:葵花药业、济川药业等竞争对手通过独家品种持续抢占市场份额[citation:3]

摆在ST葫芦娃面前的道路充满荆棘。虽然公司试图通过技术引进和内部整改来扭转局面,但在没有根本性治理改革的情况下,这些措施能否奏效还需打上一个问号。毕竟,资本市场最终看重的是持续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公司治理,而非一时的概念炒作。


回头来看,ST葫芦娃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从重营销轻研发的战略偏差,到内控缺失的管理漏洞,再到高管团队的频繁变动,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最终导致公司跌入当前低谷。

对于投资者而言,ST葫芦娃的案例提供了一个重要警示:概念炒作终将退潮,价值投资才是根本。那些看似诱人的短期热点,往往伴随着巨大风险。而对于ST葫芦娃本身来说,只有痛定思痛进行彻底改革,才可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