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是什么:从理想到风险的十年之旅

Zbk7655 3天前 阅读数 7 #滚动资讯

【文章开始】

P2P是什么:从理想到风险的十年之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头有点闲钱,存银行吧,利息低得可怜;想多赚点吧,炒股基金又觉得风险太大、门槛太高。另一边呢,可能有个小老板想开个店,或者有个年轻人想凑钱买车,但他们去银行借钱,手续麻烦得很,还不一定能批下来。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要是能跳过银行,让有钱的人直接借钱给需要钱的人,不就两边都方便了吗?哎,这个想法,其实正是P2P最核心、最原始的模样。


P2P的核心理念:拆掉银行的“中间商”?

所以,P2P到底是什么?咱们用大白话来说。P2P就是 “个人对个人”的网络借贷。那个“2”,在英文里就是“to”的意思。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线上的“民间借贷大集市”或者一个“网络撮合平台”。

这个平台干的主要是这么个事儿: * 它不是银行,不放贷:它就是个“信息中介”或者“红娘”。 * 它搭建一个网站或APP:让想投资出借的人(出借人)和想借钱的人(借款人)在上面发布信息。 * 它用一套方法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然后给出一个风险等级和预期收益率。 * 最后,它把双方撮合到一起:完成借贷交易。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它和银行有什么区别? 区别可太大了,这也是它当初最吸引人的地方。

  • 对出借人(你)来说:银行给你的活期利息可能只有0.3%,定期高一点但也有限。而P2P平台承诺的年化收益率,动不动就在8%、10%甚至更高。高收益是它最亮的招牌。
  • 对借款人来说:从P2P借钱可能比银行更快、手续更简单,虽然利息也高。

你看,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它“拆掉”了银行这个最大的中间商,号称要让资金直接匹配,从而让出借人获得更高利息,借款人也更容易借到钱。理想很丰满,对吧?但现实嘛……咱们后面再聊。


P2P具体是怎么运作的?

光说概念可能还是有点虚,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P2P借贷流程是怎样的。假如你手头有1万块闲钱,想试试水。

  1. 第一步:注册、充值。你得先在某个P2P平台的APP上注册账号,然后把钱通过银行卡充值到平台为你开的虚拟账户里。注意哦,这时候钱还没借出去。

  2. 第二步:选择项目。平台会列出很多借款需求,比如“张三借款5万开奶茶店,期限6个月,年利率12%”或者“李四借款1万买手机,期限3个月,年利率10%”。你会看到借款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当然都是脱敏的)和平台给它的信用评级

  3. 第三步:投标出借。你觉得李四这个项目不错,期限短,收益率也还行,你就点击“投标”,把你的1万块借给他。有时候一个项目金额大,可能需要很多人一起“凑份子”才能凑够。

  4. 第四步:还款与提现。接下来的3个月里,李四会按月还款(本金+利息)到你的平台账户。到期后,你连本带利收回所有钱,然后就可以申请提现到自己的银行卡了。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靠什么赚钱呢?它主要收取服务费管理费。比如,它可能从你赚取的利息里抽走一小部分作为报酬。


P2P的“高光时刻”与潜在的风险

在2013年到2015年那会儿,P2P简直火得不行。街上、电梯里到处都是它的广告,承诺着高额回报。很多人确实也赚到了钱,感觉找到了一条理财的“捷径”。但俗话说得好,你盯着它的利息,它可能盯着你的本金。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是高风险

P2P的风险到底藏在哪儿?咱们必须得搞清楚:

  • 第一,也是最大的风险:借款人还不上的风险(信用风险)。这是最根本的风险。平台不是神,它也可能看走眼。万一你借给的那个“李四”跑了、失业了、还不上了,你的钱就可能打水漂。虽然有些平台宣传有“风险备用金”或者“担保”,但这些东西靠不靠谱,得打一个大问号。

  • 第二,平台自身的风险。这才是最可怕的。有些平台根本就不是真心想做信息中介,它们可能:

    • 发布假项目,搞“自融”:就是平台自己编造借款项目,把大家的钱圈过来给自己用或者用于挥霍,这其实就是“非法集资”了。
    • 搞“资金池”:把你的钱先汇集到平台控制的银行账户里,而不是直接给借款人。这样平台就可以随意动用这些钱,一旦挪用了或者投资失败,整个盘子就崩了。
    • 搞“庞氏骗局”:用后来投资人的钱,去支付前面投资人的利息和本金,只要新进的钱跟不上,骗局立马破裂。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e租宝这个案例。它当时可是行业巨头,广告铺天盖地,结果在2015年底被查,涉案金额高达几百亿,几十万投资人血本无归。事后查明,它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假的,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这个事件,或许暗示了行业早期野蛮生长背后巨大的监管漏洞和风险。


P2P的现状与未来:狂欢之后的一地鸡毛

由于风险事件集中爆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2016年开始,国家的监管就越来越严了。监管的核心思路就是:逼着P2P平台回归“信息中介”的本源,不能碰钱,不能担保,只能老老实实做撮合。

但是,这个转型太难了。一方面,不做资金池、不刚兑,平台赚钱变难了;另一方面,严格的合规要求让很多本身有问题的平台直接现了原形。结果就是,从最高峰时的几千家平台,到2020年11月,官方宣布P2P平台已经全部清零,要么转型,要么退出。

那么,P2P彻底消失了吗?嗯……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作为一种特定的、缺乏有效监管的商业模式,它确实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话说回来,“个人对个人借贷”这个需求本身是真实存在的。现在很多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旗下的借贷服务,其实也在用科技手段做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是在严格的金融监管框架下进行的。

所以,P2P这个词,现在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关于金融创新、风险和人性的巨大教训。


普通人该如何看待P2P?

写到这儿,我们得回到一个更实际的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现在该怎么看P2P?

首先,如果你现在还能看到号称“P2P”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请务必保持高度警惕。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任何合法的金融活动都必须持牌经营。

其次,从P2P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学到几点朴素的道理: * 收益和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承诺过高收益的,一定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 看不懂的生意不要碰。如果你不清楚你的钱最终借给了谁,怎么赚的钱,那这个投资就很危险。 * 金融创新是好事,但不能脱离监管。没有监管的“创新”,很容易变成风险的温床。

最后,我想说的是,P2P这段历史,具体对未来金融模式的演变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个我说不好,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但它确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理财是门学问,永远不要想着走捷径,保住本金永远是第一位的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