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集团:从陕北盐滩走出的化工巨头
【文章开始】
北元集团:从陕北盐滩走出的化工巨头
你知道吗?在陕北榆林的工业园区里,有一家化工企业,不仅把小小的盐粒变成了琳琅满目的化工产品,还打造出了一个几乎“吃干榨净”所有废弃物的循环经济体系。它就是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元集团。这家公司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是如何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的?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
?? 北元集团究竟是何方神圣?
北元集团成立于2003年5月6日[citation:1],总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锦界工业园区[citation:1]。它可不是一家普通的化工企业,而是由陕煤集团、当地民营企业以及自然人和员工持股平台共同组建的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citation:6][citation:8]。这种独特的“北元模式”[citation:6],被誉为陕西省混合所有制的典范[citation:6]。
公司主要从事聚氯乙烯(PVC)、烧碱、水泥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citation:3][citation:8]。其生产规模相当可观: * 110万吨/年 聚氯乙烯 * 80万吨/年 离子膜烧碱 * 220万吨/年 新型干法工业废渣水泥 * 50万吨/年 电石 * 此外还有4×125MW的发电装置[citation:2][citation:6]
凭借这样的规模,北元集团已经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之一,其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在行业内位居前列[citation:2][citation:3]。
?? “循环经济”到底是怎么转起来的?
北元集团最让人称道的地方,莫过于其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像一个巧妙的“废物利用大师”。
他们依托榆林丰富的煤炭和原盐资源优势,构建了 “煤—电—电石—氯碱化工—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产水泥” 的循环链条[citation:3]。简单来说: * 用煤来发电。 * 电和煤生产电石和兰炭。 * 电石和原盐则作为生产聚氯乙烯(PVC)和烧碱的主要原料。 *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泥废渣、热电锅炉排出的炉渣及粉煤灰,这些别人眼里的“废物”,在北元却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citation:3]。
整个生产过程基本无废弃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利用[citation:2]。例如,他们建设了母液水深度处理装置,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年节约新鲜水用量达100万吨[citation:2]。这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废弃物排放,改变了氯碱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形象[citation:3]。
?? 北元的“混合所有制”有什么特别?
“北元模式”的核心在于其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citation:4]。这可不是简单的国企和民企“搭伙过日子”。
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清晰的演变轨迹: * 2003年:由神木电化有限责任公司发起,并与当地四家企业共同出资7000万元组建[citation:4]。 * 2007年:先后吸纳了榆林当地七位民营企业家成为新股东,股本金增至10亿元[citation:4]。 * 同年末:与陕煤化集团(现陕煤集团)签约,股本金增至16.8亿元,陕煤化集团占股40.48%,十方民营股东共占股59.52%[citation:4]。
这种结构带来了一些好处: * 优势互补:既发挥了国有企业资本雄厚、资源充足、管理规范的优势,也结合了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触角敏锐的优点[citation:4]。 * 决策更科学:不同股东代表的多元化利益诉求,也带来了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的有效性,促进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citation:4]。
当然,这种合作模式具体是如何在日常管理中精准平衡各方诉求的,其细节可能只有局内人最能体会。但最终的结果是,北元集团成功走出了了一条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之路,建立了一套现代企业运作的体制和机制[citation:4]。
?? 上市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2020年10月20日,对北元集团来说是个大日子[citation:10]。他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601568)[citation:10],成为了榆林市首家A股上市公司[citation:3][citation:7],实现了榆林上市公司“零”的突破[citation:7]。
上市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募集资金被用于一系列项目,如智能工厂建设、12万吨/年甘氨酸、科技研发中心建设等,旨在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citation:10]。
从财务数据看,北元集团展现出持续盈利的能力: * 2022年:营业收入12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7亿元[citation:5]。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5.66亿元,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1.89%[citation:9]。
?? 除了规模大,技术上有啥真本事?
北元集团并非仅仅依靠资源规模和循环模式,其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公司长期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聚焦产品开发,拓展聚氯乙烯应用领域[citation:5]。
一个明显的成果是其PVC树脂产品牌号的不断丰富: * 从最初只有1种PVC树脂产品牌号[citation:7]。 * 发展到如今已能生产38种不同牌号的PVC树脂产品[citation:5][citation:7],成为全国目前能生产PVC树脂最多牌号的企业之一[citation:7]。这些专用树脂牌号满足了市场差异化的需求。
此外,公司还积极推进深层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路线的论证,并开展光伏+智能控制系统+制氢+下游应用技术路线研究[citation:5]。截至2022年底,北元集团累计拥有有效授权专利422项[citation:5],并入选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citation:8]。
?? 化工企业也能“绿色”吗?
提到化工企业,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污染。但北元集团却在努力颠覆这一印象,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citation:5][citation:8]。
他们的绿色实践体现在多个方面: * 固废处理:2021年产生大宗固体废物25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citation:6]。例如,电石渣、粉煤灰、炉渣主要用于水泥生产[citation:6]。 * 节能减排:投资建设水泥余热锅炉,回收利用余热生产蒸汽,年节能量达1.7万吨标准煤[citation:2]。 * 新能源布局:稳步推进300MW光伏发电项目[citation:5][citation:8],2025年半年报显示已具备300兆瓦光伏发电的生产能力[citation:9]。 * 未来路径:探索“新能源+储能+二氧化碳消减+化工+氢能”的转型升级新路径[citation:5]。
虽然话说回来,化工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其完全意义上的“零排放”是一个需要持续追求的目标,但北元集团在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负担方面的努力是可见的。
?? 未来的北元,会走向何方?
面向未来,北元集团提出了“十五五”规划,围绕产业布局、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等关键议题进行谋划[citation:9]。董事长史彦勇表示,公司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竞争力突出的现代化工企业[citation:9]。
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 * 持续延伸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拓展,如甘氨酸及配套产氯装置、电解液-碳酸酯类联合装置等[citation:5][citation:9]。 * 深化“低碳”转型:继续推进风光新能源产业,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升级[citation:5]。 * 强化成本管控:深化“四位一体”大成本分级管控体系,以“双增双节”为抓手,挖掘增收节支潜力[citation:9]。
从一家年产能10万吨PVC的地方小厂,到如今年营收超百亿的行业巨头;从传统的氯碱生产企业,到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的创新型特色化工企业,北元集团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传统产业通过循环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一种路径。
它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即使在资源型和传统工业领域,通过合理的模式设计和对技术、环保的持续投入,也能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之路。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