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上市:一场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
【文章开始】
北京银行上市:一场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
18959亿元的冻结资金、0.78%的中签率、36.38倍的发行市盈率——这些数字在2007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创造了一个奇迹[citation:9]。北京银行的上市,不仅仅是一家银行的资本跃进,更成为中国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的经典样本。
还记得2007年那场火爆的IPO吗?当时北京银行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18959亿元,刷新了境内IPO的历史纪录,甚至超过了之前上市的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冻结资金的总和[citation:9]。
这种火爆场面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一家由90家信用社整合而成、曾经背负67亿元不良资产包袱的银行,是如何实现这场令人惊叹的逆袭的?
01 艰难起步,从“火坑”中浴火重生
北京银行的起步并不光鲜。用该行原董事长闫冰竹的话说,北京银行不能说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一个 “火坑”里浴火重生[citation:6]。
1996年,北京银行的前身——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成立,整合了90家基础薄弱、管理混乱的城市信用社。刚成立就承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经营十分混乱[citation:5]。
真正的危机发生在1998年。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爆发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涉案金额高达229亿元,造成实际损失67亿元[citation:6]。
这笔巨额损失几乎将弱小的北京银行推到生死存亡的边缘。要知道,当时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才200多亿元,67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其资产规模的三分之一[citation:5]。
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北京银行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完全依靠自身创造的税后利润来化解这67亿元的不良资产[citation:5]。
这个过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通过艰苦的努力,北京银行不仅消化了这些不良资产,所有指标还都达到了银监会的上市标准[citation:5]。
02 上市征程,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
时间来到2007年,北京银行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A股上市。
2007年9月19日,北京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citation:1]。这次IPO发行了12亿股,发行价为每股12.5元,募集资金高达150亿元[citation:5]。
当年的发行市净率为3.19倍,市盈率达到36.38倍,在A股上市银行中处于最高水平[citation:5]。市场对北京银行的认可程度可见一斑。
北京银行的上市过程创造了多项纪录:股权清理最难、上市进程最快、融资效率最高、冻结资金最多[citation:5]。这些记录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艰苦努力。
我记得当时有媒体报道,在北京银行上市最为艰难的时刻,管理层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晚上通读厚达半米的上会材料,周末还与中介机构进行反复演练[citation:6]。
这种努力得到了回报。北京银行的成功上市,不仅壮大了资本实力,优化了股权结构,还建立了持续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成为该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citation:5]。
03 战略布局,引资引智的国际化之路
北京银行的上市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其上市前的重要一步。
2005年3月,北京银行成功引入荷兰ING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ING认购了北京银行19.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同时,国际金融公司(IFC)也入股5%,成为财务投资者[citation:5]。
这次引资不仅为北京银行带来了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时任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曾盛赞北京银行与ING的战略合作是“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citation:5]。
ING集团派出的外籍高管侯德民表示:“我们就是要打造北京市民的北京银行。比如说‘社区银行’,就是以零售业务为主,不仅为普通大众服务,也有私人银行的概念”[citation:5]。
战略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公司治理、社区银行项目、信用卡开发、风险压力测试以及人员培训等[citation:5]。ING甚至将其强大的风险管理方法植入到北京银行的管理架构中[citation:5]。
这种“引资+引智”的模式,为北京银行后续的上市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
04 特色经营,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优势
上市后的北京银行,并没有走传统大型银行的老路,而是选择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发路径。
闫冰竹曾明确提出:“中国不缺少大银行,而是缺少差异化、有特色的中小银行”[citation:6]。基于这种认识,北京银行确立了“服务首都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citation:6]。
北京银行的特色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科技金融:累计为2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3500亿元,为北京市89%的创业板上市企业、82%的中小板上市企业提供服务[citation:6]。
-
文化金融:为5000余户文创企业提供1800亿元资金支持,自有文化金融分类以来,在首都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名第一[citation:6]。
-
绿色金融:累计为3000余家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近1500亿元资金支持,成为全球首家在节水领域与IFC开展合作的商业银行[citation:6]。
-
普惠金融:独家承办2000多万首都居民医保结算,累计发放社保卡1905万张,发行“北京通·京医通”卡1013万张[citation:6]。
这些特色业务虽然初期投入大、收益低,但长期来看却为北京银行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05 业绩增长,价值创造的实实在在表现
上市给北京银行带来了实实在在变化。财务数据和规模指标是最好的证明。
截至2017年6月末,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达到2.96万亿元,较成立之初增长了150倍;净资产增长到超过1500亿元,增长了170倍[citation:7]。
从盈利能力看,北京银行年度盈利能力从成立之初不足1亿元,增长到超过200亿元,增长了200倍[citation:6]。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9.17亿元,净利润258.31亿元[citation:3]。
北京银行的分红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自2007年上市以来,北京银行累计现金分红19次,分红金额达715.33亿元[citation:3]。
仅2025年,北京银行就进行了两次分红:1月20日每10股派息1.2元,7月10日每10股派息2元[citation:10]。这种持续稳定的高分红回报,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也彰显了其稳健经营的底色[citation:3]。
在全球银行业的排名中,北京银行的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中排名从2004年的第515位提升至目前的第63位,上升了近500位[citation:6]。品牌价值也从2007年的39.53亿元增长到目前的449亿元,10年间增长了10倍[citation:6]。
06 未来挑战,数字化转型与新机遇
展望未来,北京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数字化转型成为其重要发展方向。
2025年,北京银行正式进入全面数字化经营阶段[citation:3]。经过三年攻坚,该行实现了技术能力、业务模式、组织形态的“三个全方位升级”[citation:3]。
北京银行秉持“All in AI”理念,积极构建“三大体系”:“大模型+通用机器学习模型”一体双擎驱动的技术体系、“AI+”场景应用体系、多方参与的生态伙伴体系[citation:3]。
在数字化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
-
打造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和统一风控平台三大基础工程;
-
推动零售、对公、金融市场等七大业务领域从经验决策向数智决策转型;
-
推出“领航e贷”等全流程线上化产品,2024年累计放款超千亿元;
-
通过对公端“京客图谱”等数字工具提升获客活客效能[citation:3]。
不过话说回来,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它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全面的组织变革。对于已经上市的北京银行来说,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和长期战略投入,将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北京银行的上市故事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运作成功史。它更像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中小银行通过改制、引资、上市,逐步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过程[citation:6][citation:7]。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北京银行的上市和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从城市信用社到城市合作银行,再到跨区域经营的上市银行,这一路走来,确实不易[citation:5][citation:6]。
如今,北京银行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小银行,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中型上市银行,一级资本在全球大银行排名第145位,在国内十大中心城市拥有200多家分支机构[citation:2]。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