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万亿老字号的荣耀与挑战
【文章开始】
北京农商银行:万亿老字号的荣耀与挑战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资产超过1.2万亿元的银行,竟然还没上市?而且它还是国内唯一没上市的万亿级农商行?这就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农商银行)面临的现实情况。从1951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起步,到2005年改制成为国务院首家批准组建的省级股份制农商银行[citation:10][citation:11],这家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金融“老字号”既有着辉煌的过去,也面临着不少现实的挑战。
??? 老字号的新面貌:不止是“农村”银行
虽然名字里带着“农村”二字,但北京农商银行的规模可能远超你的想象。到2024年末,它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265万亿元[citation:3],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且它的服务网络覆盖了北京市所有行政区和乡镇[citation:11],在北京的渗透率相当高。
作为北京唯一获得“北京老字号”称号的金融机构[citation:10],北京农商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生产信用合作社[citation:10]。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经历了从农信社到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蜕变。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规模庞大,但北京农商银行的股权结构却异常分散。截至2024年末,它有27,787户股东,其中法人股东282户,自然人股东高达27,505户[citation:3]。第一大股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还不到10%[citation:6],这种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国内银行中相当少见,也为其上市之路增添了不少障碍。
?? 业绩表现:光鲜数字背后的隐忧
看看北京农商银行2024年的业绩数据,表面上看挺不错的:营业收入180.24亿元,同比增长17.83%[citation:2]。但如果仔细分析收入结构,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利息净收入作为银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2024年仅增长了0.32%,几乎停滞不前[citation:3]。而非利息收入却大幅增长75.02%[citation:3],这其中主要是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贡献,合计达到52.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citation:3]。
这种收入结构可能暗示北京农商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竞争力不足,过度依赖投资业务收入。而投资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2025年一季度就出现了明显下滑,投资收益同比下降10.47%,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更是从盈利转为亏损4.79亿元[citation:4]。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该行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9.33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77倍[citation:3]。虽然官方解释是因为贷款减值准备增加[citation:3],但这个数字的暴增可能暗示资产质量存在潜在风险。
?? 内控之痛:为什么老是被罚?
北京农商银行在合规经营方面似乎遇到了些麻烦。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开出了当年首张罚单,北京农商银行因10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警告并罚没共计902.27万元[citation:2]。
这些违法行为包括: - 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统计资料 - 违反账户管理规定 - 违反收单业务外包管理规定 - 违反清算管理规定 - 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citation:2]
这已经不是该行第一次收到大额罚单了。2020年9月,它就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问题被处以1948万元的巨额罚款[citation:2]。2022年11月,又因EAST数据漏报等问题被罚款630万元[citation:2]。
这种“屡罚不改”的现象或许反映出北京农商银行在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方面存在系统性问题。不仅基层员工,甚至高级管理人员如副行长等也涉及违规[citation:2],这说明合规文化在银行内部可能并未真正深入人心。
?? 服务“三农”:初心与创新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它始终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citation:12]。
十几年来,北京农商银行累计向乡村振兴领域投放贷款近6400亿元[citation:12],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创新打造了“凤凰助飞”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品牌,推出了6大类29款产品全面服务乡村振兴[citation:12]。
北京农商银行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它联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打造的“银农直联”模式,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citation:7]。这个模式实现了村级资金审批和支付的全流程网络化办理,已经在北京市12个区的141个乡镇(街道)落地[citation:7]。
此外,北京农商银行还通过“乡村金融便利店”、“浓情驿站”等形式延伸服务触角[citation:12],在全市11个区建成17家“浓情驿站”[citation:8],让现代金融服务真正走进田间地头。
?? IPO长跑:十三载未竟的上市路
北京农商银行的IPO之路可以说是一部“长篇连续剧”。自2011年首次提出上市计划[citation:2],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却仍然没有修成正果。
为什么北京农商银行的上市之路如此艰难?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 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仅约60%[citation:6],缺乏实际控制人 - 内控问题频发,屡次受到监管处罚 - 业绩增长乏力,营收波动较大[citation:2] - 业务结构失衡,过度依赖投资收入[citation:3]
相比之下,其他三家万亿资产规模的农商行——重庆农商行、上海农商行和广州农商行都已经成功上市[citation:5],只有北京农商银行还在IPO辅导期挣扎。
2024年1月,原华夏银行行长关文杰“空降”北京农商银行担任董事长[citation:5],被寄予厚望。关文杰是位“70后”银行家,有丰富的财务与管理经验[citation:2]。他上任后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点改革方向之一[citation:2],2024年该行营业收入近五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citation:2]。
不过话说回来,要想真正扭转局面,关文杰面临的挑战还真不少。他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应对当下的经营挑战,还要规划未来的发展路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 未来展望:数字化转型能否破局?
面对诸多挑战,北京农商银行正在寻求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突破。关文杰上任后表示,将围绕“精准营销、智能风控、智慧经营、运营和监管合规审计”四大主题,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建设[citation:2]。
北京农商银行已经在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业务中。2025年2月,它宣布整合浪潮系列服务器与vLLM推理引擎,实现了DeepSeek R1蒸馏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探索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citation:2]。
但是话说回来,技术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AI技术的应用需要准确和完整的数据支持,而北京农商银行在数据治理方面本身就有不足[citation:2]。如果数据源头有问题,AI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此外,数字化转型还需要与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相结合,而北京农商银行在这两方面可能还需要加强[citation:2]。
?? 那么,北京农商银行将走向何方?
看看北京农商银行的情况,其实挺有代表性的——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字号金融机构,在新时代面临新挑战。
它的优势很明显:品牌历史悠久,在北京市场渗透率高,在农村金融方面有深厚积累。但劣势也不容忽视:内控问题频发,盈利模式不稳定,上市进程受阻。
关文杰的到来确实带来了一些新气象,2024年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不良贷款率降到1%以下,拨备覆盖率提升到三年最高水平[citation:12]。但这些改善能否持续,还需要时间检验。
北京农商银行的案例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金融机构不管规模多大、历史多悠久,都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内部管理,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传统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北京农商银行来说,如何在保持服务“三农”初心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确实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它的未来走向,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也可能对其他类似金融机构提供借鉴。
毕竟,在当今快速变化的金融环境中,适者生存才是硬道理。北京农商银行能否成功转型,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