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价格:为什么同样一瓶水,在不同人手里价格不一样?
【文章开始】
分众价格:为什么同样一瓶水,在不同人手里价格不一样?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打开手机软件,想订个酒店,发现价格比朋友查的贵了几十块。或者,同样是买电影票,新用户就能拿到个5块钱的优惠券,你这个老用户反而没有。心里是不是会咯噔一下,觉得有点不公平?别急,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觉。这背后啊,可能就不是明码标价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现在特别常见的玩法——分众价格。
简单来说,分众价格就是 “看人下菜碟”式的定价。商家不再对所有顾客报同一个价格,而是想办法把顾客分成不同的“众”,也就是不同的群体,然后对每个群体给出不一样的价格。它的核心思路是,尽可能让每个顾客都掏出他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钱。
分众价格到底是个啥?
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名字。“分众”,就是把大众分开、分类。“价格”好理解,就是多少钱。合起来,就是针对不同类别的人群,设定不同的价格。
那问题来了,商家凭什么给你定高价,给他定低价呢?他们是怎么“分”这个“众”的呢?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多了。
- 基于购买力来分: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你觉得一个年薪百万的金领和一个普通学生,对一杯咖啡的价格敏感度能一样吗?商家也知道不一样。所以,他们会通过一些信息来判断你的“财力”,比如你常用的手机型号(高端机还是性价比机型)、收货地址(是不是在高端小区)、平时的消费记录等等。虽然这不绝对,但或许暗示了你的消费能力。
- 基于购买意愿和紧迫度来分: 比如,急着出差的人,对机票价格就不太敏感,航空公司给的价格就可能高一些。而提前很久规划旅行的人,对价格更敏感,就能买到折扣票。这就是用时间紧迫度来区分。
- 基于用户身份来分: 这个特别常见。新用户优惠就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价格,目的是吸引新客;学生证、教师证打折也是,因为一般认为学生群体的支付能力较弱;还有会员价,用低价锁定你的长期消费。
分众价格是怎么运作的?我们身边就有例子
你可能没注意,分众价格简直无处不在。我们来看几个活生生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案例一:网约车平台的“杀熟”疑云 这可能是最让人反感的例子了。同样是打一辆车,从公司到家,你的手机显示35块,而你同事的只要30块。为什么?平台可能觉得你经常打这条路线,对价格不敏感了(或者说,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消费),或者你账户里的优惠券比较少,甚至判断你当时比较急着用车……这些数据综合起来,系统就给你报了个更高的价。不过话说回来,平台到底具体依据哪些数据、权重怎么分配,这个算法黑箱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个知识盲区。
案例二:电影票的差价 白天场和深夜场价格不同,这是用时间区分;IMAX厅和普通厅价格不同,这是用体验区分;而针对学生、老人的特价票,就是用身份区分。一张电影票,能玩出这么多分众价格的花样,是不是挺神奇的?
案例三:航空公司的机票 这简直是分众价格的“祖师爷”级应用。你会发现,同一架飞机,座位也差不多,但价格能从几百块波动到几千块。它区分的方式非常复杂:提前预订的时间、是否可退改、航班时段(是不是红眼航班)、甚至当天航班的售票情况等等。商务旅客通常临时订票、需要灵活退改,所以价格高;旅游旅客可以提前很久规划,对价格敏感,所以能买到低价票。
为什么商家都爱用这招?好处显而易见
商家又不是傻子,费这么大劲搞复杂的价格体系,肯定是因为好处大大的。具体来说,有这几点:
- 最大化利润: 这是最核心的目的。从愿意多花钱的顾客那里多赚点,同时也不放弃那些只愿意少花钱的顾客,实现总收益的最大化。
- 精准吸引目标客户: 比如,用低价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新用户,让他们先体验产品;用会员权益和专属价格留住高价值的老用户,培养忠诚度。
- 消化库存,调节需求: 比如景区在淡季推出超低票价,就是为了吸引那些时间自由的顾客,把淡季的座位卖出去,平衡全年的收入。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分众价格用不好,副作用也挺明显的。
分众价格的另一面:争议和挑战
虽然商家赚了钱,但顾客这边,体验可能就不那么美妙了。主要的槽点在这里:
- 公平性质疑: 这是最大的雷点。“大数据杀熟”这个词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就是因为让人感觉被背叛了。老顾客本来应该被优待,结果反而被当成了“冤大头”,这种心理落差极大损害了品牌信任。
- 消费者反感: 一旦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区别对待,尤其是支付了更高价格,那种“被算计”的感觉会非常强烈,很可能直接“用脚投票”,转向竞争对手。
- 操作复杂,容易出错: 一套复杂的价格体系需要强大的技术和管理来支撑,万一哪个环节出错了,比如给不该发优惠券的人发了大额券,或者价格显示错误,可能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所以,商家在玩分众价格的时候,其实是在走钢丝,平衡得好,皆大欢喜;平衡不好,可能就“翻车”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该怎么应对?
知道了商家的套路,我们总不能坐以待毙吧?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试试,避免总是当那个“高价群体”。
- 比价!比价!还是比价! 这是最笨但也最有效的方法。买东西前,用家人的手机、朋友的账号都查一下价格,或者用不同的设备(比如手机和电脑)登录网站看看,有时候真有意外发现。
- 善用“新用户”身份: 如果某个优惠只针对新用户,而你又不是刚需,不妨注册个新账号来享受优惠。当然,这有点麻烦,看你觉得省下的钱值不值这个时间成本。
- 清理Cookie或使用无痕模式: 有时候网站会通过Cookie追踪你的访问记录,如果发现你反复查看某个商品,可能会判断你购买意愿强烈而给你提价。浏览时用无痕模式,或许能看到一个更“初始”的价格。
- 关注不同渠道: 同样的商品,在官网、手机App、电商平台、甚至是直播间的价格可能都不一样。多几个渠道看看,总没坏处。
结尾的几句大实话
说了这么多,分众价格其实就是一个工具,像一把刀,本身没有好坏,全看怎么用。用得好,能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比如给学生打折,让本来消费不起的人也能享受服务。用得不好,就成了伤害顾客感情、透支品牌信誉的利器。
作为我们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变得“精明”一点。了解这些商业策略,不是为了和商家对抗,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钱包,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在现在这个数据时代,完全避免被“分众”可能很难,但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主动权。
【文章结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欧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