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本篇文章975字,读完约2分钟
3年前,通过“拍手救乞讨的孩子”绑架微博,掀起了社会热潮,悄悄地成为电影制作的灵感。 现在,经过企划运营,相关作品开始陆续浮出水面。 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杀青,陶红主演的《回家宝物家》在山东卫视热播。 从已经展示的效果来看,这种主题素材的最大优点是“虐待”,是失去孩子,异常残酷地炙烤母亲、家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催泪弹”俯瞰,对观众来说也是“虐心”的巨大考验。
国产的投诉剧在被泛滥、意气消沉、轻喜剧取代后,以“虐心剧”的姿态卷土重来。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现实中确实有比较固定的观众在寻找“虐心剧”,有些卫视也在视听混战中将“虐待剧”定位为细分市场,经常播放这样的电视剧缠绕着稳定的观众群。
在网上,《十大屠杀心汉剧》、《要求推荐虐心古装剧》、《虐心电视剧排行榜》的投稿很受欢迎,这些排行榜电视剧的共同优势是比琼剧更悲惨,比偶像剧更不合乎逻辑,让观众骂编剧的残酷和人道。 这就是俗话说的“虐心剧”。 与为了达到虐心效果而依赖于非常多人的感情关系的虐恋戏不同,“宝物家”的“虐待”到手,震级很强。 孩子在父母心中是肉,孩子不见了,一个人的房子坏了,母亲在希望和绝望中寻找孩子,人口贩子虐待孩子等等,光是想想就抓住了心,不忍心看。 主创还在结尾现实中寻找父母一边流泪一边说话,实际例子的冲击使观众的代入感越来越强。
为何喜欢“虐心剧”?网友说:“总喜欢不断想着主角的心情,琢磨他们有多伤心,然后自己心抽抽的,哭了,还乐此不疲”;“我不忍心看下去,但还是忍不住继续看下去”。有媒体报道,观众称自己追随女主角陶红脚步“找孩子”,每天以泪洗面并表现反常,于是在互联网上求助于心理医生。对于“虐心”受推崇、不少观众的“求虐”心态, 业内人士拆析说,这其实也是一种重口味,观众对小情小爱已经麻木,为了体验悲喜交加的刺激感,大家转而在虐心剧中找到感觉。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观众是在这种影视剧中主人公的不幸中,潜意识得到安慰和满足感。不过,有心理专家也指出,“虐心剧”的确可以消减负能量,排除一定的负面情绪,带来满足感,但也要及时“解毒”,看得太多,也容易适得其反,产生抑郁甚至绝望情绪。(记者 杨文杰)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